开放申请在即┃与您一同走近“他乡的你”
发布日期:2025-02-21 阅读:760

她们是工厂女工、收银员、灵活就业者、全职妈妈

她们远离家乡,却和城市的距离既近又远

她们为家庭托底,自己却成为孤岛,甚至自我都看不见

 

她们也是社群成员、志愿者、社区的一份子

她们关照身边的姐妹,支持社群,参与社区建设

她们也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她们是我们身边“熟悉的陌生人”

她们是当下中国总人数已超过1亿的城市流动女性

她们值得被尊重、被看见

2022年8月,基于对城镇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特别是流动女性群体的共同关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招商局慈善基金会联合推出“他乡的妳”流动女性支持计划(注:根据相关规定,于2024年10月更名为“他乡的你”流动女性支持计划,以下简称“他乡的你”),着力动员社区及社会的力量,激发流动女性的价值,支持她们更充分的融入城市,实现个体和家庭更好的发展。第一期共资助29家一线公益组织开展社区行动项目。二期开放申请在即,我们先通过本篇推文来与大家共同走近流动女性群体和持续生长中的“他乡的你”。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公共服务、社会关系等资源获取,文化及心理融入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流动女性及其家庭往往面临着复杂多元的挑战和结构性困境。对此,“他乡的你”期望带着更整全的视角,积极联合各个关键相关方,从实践、研究及倡导等不同维度发力,以期在系统解决问题、议题推动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一、扎根社区:瞄准真问题,积累有效服务

在实践层面,“他乡的你”关注社区作为社会融合的微观基础,资助一线公益组织扎根社区探索有效实践,关注和回应流动女性群体在基础生活、社会交往、公共服务、公共参与等方面的需求,推动社区参与和支持网络搭建,提升她们在城市的归属感和对城市生活的稳定预期。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29家一线公益组织探索生长出丰富多元的服务内容:多数机构进入社会服务轨道,包括以自我认知梳理与能量提升为目标的读书会、鼓励打开自我与相互支持的茶话会或工作坊、以兴趣爱好与建立关系网络为核心的瑜伽班等课程、改善育儿理念与手法的各类亲子活动、推动自我表达与价值展现的生命故事坊或戏剧表演等;部分机构进入社区治理轨道,包括以建构性解决家庭矛盾及冲突为核心的家庭会议,以推动女工理性参与与决策公共事务为核心的议事会等。而每一种服务的生发与落地,背后都反映出一线公益组织所秉持的理念、所追求的目标,以及所洞察到的社会问题和需求。

8.11 小手拉大手亲子环保社区倡导活动合影 西闫社区.jpg

(来自合作伙伴:榆林市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协会)

一些伙伴关注到流动女性城市生活中一些典型需求并进行回应,如就业、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等。“机构在服务不同群体中发现,流动女性相对更弱势,在城市适应、就业、子女教育上都面临更大的压力”“机构扎根流动人口社区,发现很多流动母亲既要照顾孩子也要应对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渴望获得就业机会”“我们在城乡结合部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时,找过来的都是妈妈,她们与孩子关系出现很大问题,不知怎样与孩子相处”“起初机构开展流动人口需求调研,最大需求就是家庭教育”。

一些伙伴看到流动女性在社会结构下的不平等处境,以期推动人和人之间的平等、接纳,让她们的参与和表达能得到尊重和鼓励。“很多姐妹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十几岁就外出打工,早早的承担养家责任。这些经历往往给她们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女工在厂里会遇到性别歧视现象,她们很反感但又不敢表达,我们会鼓励她们在茶话会中去表达和寻求支持,一起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如何保护自己和理性面对”。

一些伙伴瞄准流动女性本身的成长与发展需求,来激发她们的价值、实现人格的“舒展”。“流动女性学历相对较低,普遍缺乏自信心。那为什么不创造另一种可能?我们想让流动女性看到人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城中村不只有打工生活,女性也需要身体和心灵的修复,也可以有社交、自我表达、公共话题讨论等公共生活”“我自己就是流动女性,在开展服务中发现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我想让更多女性也变成这样”。

北京昌平区东沙各庄社区家庭20230520.jpg

(来自合作伙伴: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

以这些真实问题为起点,如何支持流动女性从相对低起点状态,往理想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回应一些不可绕过的关键节点问题,比如如何接触到这些流动女性?如何与她们建立信任关系?如何让对方打开自己、愿意暴露所面临的问题?当对方暴露出问题后,以何种方式和技术来提供支持?比如,当初步形成支持社群后,如何保证参与者之间的粘性?引导者如何形成对议题、整体局面、突发状况的掌控感?如涉及到观念层面,是通过说教、认知梳理、示范或其他方式来支持提升?当流动女性进入到我们的服务体系后,怎么沿着她们的需求脉络对其发展进行引领?比如如何从基础需求切入,进而引领她们挖掘和回应更深层次的发展类需求?如何避免“是她自己要的”而不是“我要给她的”?如何让其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等等。

d13c4da1bd764c7f17f9b4224c206a3.jpg

(来自合作伙伴:广州市黄埔区比邻公益服务中心)

当关键节点问题被识别出来,并形成相应技术手法,这些技术手法经过特定的组合在一起便成为机构服务流动女性的项目模式。以“他乡的你”资助的一家机构的真实探索为例:机构创始人自幼就是流动儿童,加上读大学时在打工子弟学校支教的经历,都促使TA更能理解流动人口的困境和需求、并与之打成一片。“她”在进入社区之后,并未自上而下地设计各种活动,而是始终遵循“观察→判断是否是真需求→采取行动回应”的行动思路。

当多次看到诸多工友晚间在机构办公室畅聊不愿意离开的场景,发现他们人际交往的需求,后通过为其配钥匙的方式,让他们能自由出入,更让他们成为公共空间的主人;当捕捉到瑜伽班后流动女性们仍然聚在一起交流,发现她们在自我表达与参与、相互支持增能的迫切需求,便在瑜伽班之上延伸出茶话会的做法;当在不同兴趣活动中识别到有能力、有潜力的服务对象后,便通过赋能+支持的方式让对方转变为活动主导者,激发他们的价值感,并孵化出不同主题的自组织;当发觉工友们因房租问题而困扰,便又延伸出“租房合作社”统一租赁的方式降低租房成本,并将楼栋相关事务交由工友自主管理等等。

这一系列有机生长出的服务内容共同构成机构的项目模式。首先,每一项内容都是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真实长出来,并将其转化为了服务机会;其次,每项服务内容在落地中都在关注和回应相应的节点问题(后续将专门分享,敬请期待);最后,机构对“人”本身的需求和价值有着立体和深度的感知,并对此形成针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体系。当一个流动女性进入体系后,从最基础的兴趣爱好、人际交往,到自我打开与疗愈,再到自我价值的表达与发挥、公共参与等,都有相应的满足渠道和体系,服务内容不断深化,价值产出也在不断地被加工出来。

当关键节点问题被识别出来,并形成相应技术手法,这些技术手法经过特定的组合在一起便成为机构服务流动女性的项目模式。

以“他乡的你”资助的一家机构的真实探索为例:机构创始人自幼就是流动儿童,加上读大学时在打工子弟学校支教的经历,都促使TA更能理解流动人口的困境和需求、并与之打成一片。TA在进入社区之后,并未自上而下地设计各种活动,而是始终遵循“观察→判断是否是真需求→采取行动回应”的行动思路。

当多次看到诸多工友晚间在机构办公室畅聊不愿意离开的场景,发现他们人际交往的需求,后通过为其配钥匙的方式,让他们能自由出入,更让他们成为公共空间的主人;当捕捉到瑜伽班后流动女性们仍然聚在一起交流,发现她们在自我表达与参与、相互支持增能的迫切需求,便在瑜伽班之上延伸出茶话会的做法;当在不同兴趣活动中识别到有能力、有潜力的服务对象后,便通过赋能+支持的方式让对方转变为活动主导者,激发他们的价值感,并孵化出不同主题的自组织;当发觉工友们因房租问题而困扰,便又延伸出“租房合作社”统一租赁的方式降低租房成本,并将楼栋相关事务交由工友自主管理等等。

这一系列有机生长出的服务内容共同构成机构的项目模式。首先,每一项内容都是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真实长出来,并将其转化为了服务机会;其次,每项服务内容在落地中都在关注和回应相应的节点问题(后续将专门分享,敬请期待);最后,机构对“人”本身的需求和价值有着立体和深度的感知,并对此形成针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体系。当一个流动女性进入体系后,从最基础的兴趣爱好、人际交往,到自我打开与疗愈,再到自我价值的表达与发挥、公共参与等,都有相应的满足渠道和体系,服务内容不断深化,价值产出也在不断地被加工出来。

“他乡的你”正是秉持“每一个流动女性都是有价值、有尊严的个体,她们在城市中稳定和体面的生活是其基本权利,她们的参与和表达、成长和发展应得到尊重和鼓励”的价值理念与发展目标,期待和一线公益组织以理念为根,从真实问题切入,在实践中回应真实节点问题,积累将理念落地兑现出来的专业技术,并形成有效的项目模式,释放出相应的社会价值。

DZJ_9435.jpg

(来自:西安市协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令人欣喜的是,在前期实地走访、深度对话和梳理、伙伴交流会中我们发现,首期29家公益组织已经起到了初步奠基作用,处于有序探索的轨道。部分伙伴在回应真问题的轨道上持续探索,且已积累出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服务模式。对此,我们期待继续支持处于前沿探索地带的伙伴们能推动问题持续深化、沿着专业发展的脉络不断生长自己的服务模式,并向领域中推广。同时,“他乡的你”第二期也将继续面向行业开放申请,联合更多伙伴持续拓展和回应流动女性相关的典型议题,提升服务模式的多样性。

 图片8.jpg

(来自:陕西妇源汇性别发展中心)

为了更好地回应上述目标,“他乡的你”以“鼓励一线组织有效探索+资金与专业双支持”为资助定位,持续投入和整合相应资源(注:2025年1月,“他乡的你”入选为支付宝公益平台“高质量项目”,正式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筹款),并将在后续资助中加强专业支持的力度。包括支持已处于前沿地带的一线组织继续往深处探索,成为引领者;联合一线公益组织伙伴共同优化和积累流动女性领域蕴含社会价值潜力的项目模式,包括流动女性群体不同细分议题下的需求和问题谱系、节点问题、有效方案与技术等;并透过打造学习型社群、引入专业支持机构、知识生产及应用等方式,将上述有效探索透过专业支持落到常规工作中,以支持更多一线组织能力提升。

(二)关注全局:跨界协同,推动结构性问题改善

我们从微观层面的个体和社区,再回到复杂的(包括流动女性在内)流动人口城市融合问题。特别是当下在新型城镇化改革加速的窗口期,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城市化不仅涉及户籍身份的转变,也关乎对就业、生活、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的稳定预期。

作为基金会,我们希望自身更有责任看到趋势、议题的全局,将微观行动转化为对结构性问题的改善和对趋势的推动,思考如何减轻转型对个体的冲击。因此,我们也关注和把握动态、前沿的政策及社会变化和趋势;研究和探讨流动人口所面临的关键、紧迫的社会问题,背后的结构性问题、成因和根源;基于更复杂和全局的视野,积极联合学界、一线行动者、公益慈善资源方、行业平台、媒体等关注流动人口群体的关键相关方,从政策改革、行动干预、公共倡导等方面来凝聚共识和协同发力,进一步推动政策落地和加速改革的进程。

9957a49adc0078c744bac9d3d221c7e.jpg

(感谢29家合作伙伴与我们一起关注“流动女性”议题)


今年,期待与更多伙伴一同探讨和共建!

图片1.png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二维码

“助力她在绽放中成为自我”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

1987年6月10日,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成立于中南海西花厅,是经民政部注册,接受国家卫生健康委业务指导,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和公募资格的全国性社会组织。邓颖超、王首道、谷牧、何鲁丽、蒋正华、顾秀莲、王忠禹、李金华同志先后担任荣誉会长、会长。多次荣获民政部“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2016 年 9 月,经民政部首批认定为慈善组织;2021 年跨入 5A 级基金会行列。

现任理事长武家华,副理事长杨志媛,秘书长代涛,副秘书长甄文正、李晓林、程炜(兼职)。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由招商局集团发起并持续捐资。我们希望以资助为专业手段,主张通过理性的思考、实事求是的态度、创新和可持续的做法,给人提供向上的阶梯,推动平等合作,建设更加富强、公正、美好的社会。以一个具有150多年基业并广为国人所知的民族企业品牌命名,我们有志于接续招商局百年公益传统和创新基因,与中国公益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