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幸福家庭
文明、健康、优生、致富、奉献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计生协的统一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革创新,将开展计生特殊家庭帮扶与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有机结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计生家庭发展能力,取得一定成效。
一、领导重视,加强顶层设计
重庆市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大,特别扶助对象多,截止目前,全市共有特别扶助对象34153人,其中独生子女伤残父母14465人,独生子女死亡父母19688人。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完善计生利益导向制度,并将其与各项普惠政策有机衔接,建立了有利于计生特殊家庭发展的政策体系。全市教育、城建、民政、国土房管、扶贫等各级各部门将民生政策与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结合,明确规定在实施小额信贷、产业扶贫、创业培训、农村危旧房改造、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慈善救助、医疗救助等政策时,对计生困难家庭予以优先优惠,帮助计生家庭解决生产生活、养老保障、医疗、独生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家庭发展和抵御风险能力。
二、优先优惠,突出关心关爱
一是提标扩面。2004年建立奖扶特扶制度时,重庆农村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特扶金每人每月增发20元。2007年,将特扶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640元。2008年,将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120元。同时,扩大覆盖面,将农村独生子女四级以下残疾父母纳入特扶范围,所需资金由市财政支付。出台了特扶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金由市财政全额补贴的政策。
二是壮大基金。指导区县设立生育关怀基金,为活动开展提供资金保障。截止2012年6月,全市38个区县中,有32个区县建立了生育关怀基金,资金总额达3709.03万元,其中政府拨款3394.81万元。当计生家庭遭遇困难时,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计生协坚持做到第一时间走访慰问、关爱帮扶。
三是真情联谊。2006年,我市北碚区率先成立了旨在关怀计生特殊家庭的真情联谊会所,由人口计生部门提供活动场所、经费支持,通过会员互帮互助,义务兵、大学生与会员结对帮扶等形式,广泛开展就业帮扶、健康促进、精神慰藉等活动。目前全市已有16个区县建立了真情会所,通过会所的帮助,8000余名会员走出悲痛,重树生活信心,并融入社会。
三、因地制宜,解决特殊困难
针对计生特殊家庭在养老保障方面存在的迫切需求。2011年起,我市鼓励区县人口计生部门结合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和区域实际,重点探索计生特殊家庭居家养老、失能护理等帮扶路径。万州区依托镇乡敬老院、福利院打造“人口计生家园”,计生特殊家庭优先入住。江北区以社区为载体,通过发放服务券的方式,为计生特殊家庭居家养老提供家政、医疗和日间照料服务。沙坪坝区把计生特殊家庭优先纳入“家庭医生(中医)”服务范围,提供全天候上门服务。九龙坡区优先将计生特殊家庭纳入“五保”、“三无”供养范围,优先享受廉租房;身故后,享受公墓安葬费5%的优惠。北碚区探索建立了计生特殊家庭年老失能护理扶助制度,同时建立社工队伍,为计生特殊家庭提供心理疏导、生活护理、临终关怀、情绪安抚、个案活动设计等服务。璧山县出台了提高计生特殊家庭住院费报销比例、每年发放4800-12000元特别关爱金等政策措施。丰都县与民政部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成1.2万平方米的“计生养老院”。
四、探索创新,打造重庆模式
今年我会承担中国计生协生育关怀·计生特殊家庭帮扶模式探索项目后,认真按照深入调研、准确定位、科学决策、落实帮扶的工作步骤,有序启动、扎实推进,逐步探索出“六个一”的工作模式。即:领导重视,成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小组;保障经费,形成一个分类帮扶的工作架构;科学决策,制定一个有效的帮扶方案;服务均等,明确一批动态的目标人群;亲情服务,建成一支稳定的帮扶队伍,打好亲情牌,实行“一对一”帮扶,建立并稳定志愿者队伍,提倡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搭建平台,建立一个400平方米温馨的帮扶服务中心,以政府扶持、依托社区、专业服务为管理方式,以低成本、专业化、亲情化为服务方式,以日间照料、生活护理、精神慰籍为主要内容,财政分别承担60岁以上计生家庭入住对象30%、计生特殊家庭入住对象50%的服务费用,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