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运作型向资助型转变 探索“如何把钱花好”
发布日期:2010-11-29 阅读:3718

★嘉宾 相信今后我国很多基金会都会转向资助型基金会,我希望社会和支持慈善事业的人士能够多多支持资助型的基金会。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理事长  魏久明

我相信未来20年中国公益事业也会有很大的发展,我希望人口福利基金会抓住发展机遇,争取成为国内最好的基金会之一。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蓝野

我期望我们国家的非公募基金会也能更多地成为资助型基金会,通过转型使基层服务性的非盈利组织茁壮成长。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邓国胜

★主持人 京华时报公益周刊副主编 郭鲲

随着中国公益事业越来越走向专业化和公众对基金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实力雄厚和历史悠久的传统运作型基金会手握大批捐款,开始考虑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把钱花好”成为这些基金会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促使他们思考基金会的未来定位,有些则开始了由运作型向资助型基金会过渡的转型尝试。公募型基金会为何要从运作型转向资助型,这种探索对于中国公益事业发展意义何在,本期公益演播室就这个话题展开解读。

■观点1

转型是做大做强的选择

主持人:如何定义资助型基金会和运作型基金会?我国现有基金会都有哪些类型?

运作型占多数

存在转型需求资助型显实力

邓国胜:一手筹钱一手运作项目的基金会,被称为运作型基金会;而筹完钱后并非自己直接运作项目,而是资助基层组织或草根组织去运作项目,这种则被称为资助型基金会。此外在一些国家还存在另一种形式的基金会,它们既有资助的项目又有自己运作的项目,属于混合型。

传统上我国大部分基金会是运作型基金会,比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它一般是一手筹钱,一手运作自己的希望工程项目,自己去盖学校,与此类似的还有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目前我国只有少部分基金会属于资助型。

存在转型需求

主持人:人口福利基金会是非常老牌的公募基金会,并且有着浓厚的官方背景,为何下决心决定转型?

蓝野:转型是公募基金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求。人口福利基金会从1987年成立发展至今已有23年,工作人员的数量一直较少,不超过20人。在人口福利基金会操作的很多具体项目中,每一项都要涉及各个门类的专业知识,包括农业技术、妇幼保健、卫生知识等,以基金会现有20人的规模,无论从人手数量还是专业技能,都力不从心,这大大限制了基金会的未来发展。基金会有必要从项目运作型逐渐向资金资助和运作并重的综合型发展,这是基金会发展壮大的需要。

资助型显实力

邓国胜:从这些年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基金会在向资助型基金会转型,比如说南都基金会就在向资助型基金会转变,中国扶贫基金会近年也开始从完全自己运作到拿出部分资金招投标,用来资助草根NGO做项目。红基会在汶川地震后也拿出了2000万资助草根NGO运作项目。是否属于资助型将来会是评判一个基金会影响力和实力的重要标准。

■观点2

转型可助民间慈善发展

主持人:作为公募型基金会,儿慈会是如何考虑一开始便将自己定位于一个资助型基金会?

民间潜力无穷

形成完整链条推动民间发展

魏久明:基金会走资助型的发展道路,是国际上慈善组织发展水平很高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我们基金会成立10个月的实践经验来看,基金会的运作规模和工作能力大大增强,一是基金会不需要庞大的机构,主要依靠群众和社会力量去完成救助工作。我们的机构只有十多个工作人员,却可以完成几百人、上千人的工作,目前我们救助的儿童数量在五六万;二是救助工作能够做到及时性、广泛性、时效性。基层公益组织生存于群众中,了解哪些人需要救助,能够很快地反馈给我们;基层公益组织铺盖面很大,救助范围很广泛;通过基层民间组织,我们的救助是面对面的,不需要层层下达。

举个例子,受当时四川大地震影响,甘肃文县也是地震受灾区。一个大学生到文县去做志愿者,当他知道我们机构后给我们写报告,告诉我们文县受灾情况和当地儿童没钱吃饭、家里没有生活费的困难。经过了解情况,我们给了他一笔钱,包括每个学生一学期1000元的生活费,以及他做这件事的成本,这样孩子们的菜金、书包、日用品很快就解决了。

形成完整链条

邓国胜:传统上我国的大多数基金会都是运作型的,募款机构募了钱不去资助下面的基层公益组织,而我们的基层公益组织因为是非公募基金会,绝大多数是没有募款资格的,他们没有资金来源,所以这些基层组织主要依靠境外资助,而本土募款机构又不把钱拿来资助他们,导致公益产业链断裂。目前我们国家特别需要发展资助型公募基金会,从而促进公益产业链的完整,帮助基层公益组织的发展壮大。

推动民间发展

魏久明:资助型公募基金会的发展能够直接地推动民间慈善的发展。因为救助工作是社会性工作,人人为社会,社会为人人,这就是慈善的社会责任。通过资助民间的公益力量,鼓励群众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是在群众中普及慈善文化最有效的办法。

■观点3

转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主持人:转型之后基金会的工作有什么变化?发展资助型基金会存在哪些困难?

机遇1:帮助民间组织成长

邓国胜:公募基金会要把活力激发出来,募集更多的社会资源,资助基层服务型的社会组织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同时为有爱心的企业和个人搭建爱心平台。企业和个人把钱捐给这样的公募基金会就会很放心,这是一个很好的产业链,也是一个全民参与公益的过程。一方面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方面解决落后群体的公共服务问题。

机遇2:带来公益就业岗位

魏久明:在一些发达国家从事公益的人占就业总人口的10%,我们才0.7%。所以我们的慈善事业刚刚起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邓国胜:中国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就业问题。未来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发展非盈利组织,吸纳更多就业。如果我们能达到世界上非盈利组织提供就业的平均水平,我们的非盈利部门还能增加将近3000万的就业机会。这是了不起的数据。

挑战1:升级自身管理能力

邓国胜:在转型中还需要基金会工作人员转变意识,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转型后的项目都将分放给各地的基层草根组织去做。作为基金会最关键的工作是学习如何去管理这个网络,在资助完这些组织后怎么保证他们服务的质量,怎么加强对他们的检测和评估。未来对转型后的公募基金会最大的挑战就是这种网络管理能力的挑战。

挑战2:扶植培养草根NGO

邓国胜:首先是要为草根组织输血。很多公募基金会募来款项,通过自己的政府体系运作,一是省心,二是成本也由地方政府承担了,但草根组织因此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没有资金来源怎么发展壮大,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形成恶性循环后,基层有活力的组织很难发展起来。民间组织发展不起来,基金会就更不放心把钱给它。所以公募基金会的转型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打破恶性循环。

此外,草根组织的能力建设现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草根组织缺血,另一方面公募基金会的钱有时候也花不出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拿出2000万元来招投标,结果应标者寥寥无几,第一批来投标的项目建议书写得还不错,到后面越来越差,这个钱最后没有完全花出去。所以基金会除了要为草根NGO输血,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对草根组织加强培训,提高能力建设。

■机构介绍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 成立于2009年9月10日,为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基金会宗旨:募集社会资金,开辟民间救助通道,对社会上无人监管抚养的孤儿、流浪儿童、辍学学生、问题少年和其他有特殊困难的少年儿童等进行救助。在救助活动中,传播慈善理念,弘扬慈善文化。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 成立于1987年6月10日,是经民政部注册,接受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业务指导,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国公募非盈利公益组织。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基金会之一,也是我国人口领域唯一一家全国性公募基金会,至今已是第五届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