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铺筑幸福之路
发布日期:2011-07-14 阅读:3154

   在人口福利事业的长河中,有许多许多的事让人难以忘怀。公益事业为家庭带来的不仅是关心和关怀,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执着。多少个春夏秋冬,发生了多少慷慨解囊、扶弱济困的感人故事,他们甘愿奉献、默默付出,道出的是人间感人的一幕。“小善有为,大爱无疆”,感动的时刻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动人的瞬间让人刻骨铭心。
   那是在2008年,我县通过努力争取到国家的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项目,在项目启动仪式上,来自幸福工程组委会副主任苗霞、社会事务处长苑晓东等20多名中央国家机关领导来到现场,当县长张永海从苗霞主任手中接过“幸福工程项目资金50万元”的牌匾时,会场上礼花飞扬,鞭炮隆隆,掌声不息,这是我和来自四面八方的贫困母亲都是难忘的一幕。作为负责项目工作的我,激动得情不自禁地哼起了青海花儿,心中暗想,我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一定要让贫困母亲的脸上绽放出喜悦和幸福,一定让他们在家里受到那些所谓“大男人”的尊重和疼爱。仪式结束后国家机关的领导不顾旅途劳累,深入到村,视察住户的基本情况,顶着酷暑看望贫困母亲,与她们促膝长谈、问寒问暖。还记得在一户贫困母亲家里,当他们看到衣衫不整的贫困母亲和满脸污垢的小孩时,自发地你100元,我100元地放在小孩的手中。当小女孩捧着1000多元钱时,她和她的母亲脸涨得通红,整个身体都有些颤抖,而后不停的向奉献爱心的人们鞠躬道谢。因为她们从未摸过那么多钱,因为那时她们异常激动……眼前的一切让在场的我眼睛湿润了。来我们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奉献爱心的每个人都代表中央国家机关一个部门,他们不辞辛劳,顶着烈日骄阳给我们送来了救助项目和大笔资金。才发觉他们送来的不只是资金,而是带来了中央国家机关对大通县人民的深情厚意,每一分钱都包含着浓浓的爱心,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北京与我们永远心连心。大通人民向你们、向中央国家机关的领导、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项目启动了,首先要选择好帮扶对象,这些贫困母亲不但要有好的经济头脑,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让资金能发挥更大的效益,才能带动更多的妇女去发家致富。家住桥头镇后庄村51岁的张芙梅,常年有病,不但不能干活,而且天天离不开药,全家只能靠丈夫一个人支撑,不仅如此,家里还欠着3万多元的债务。在家务农没有那么多地,外出打工身体又不允许,因此张芙梅决定在自家开个面粉铺买面粉。可说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上哪儿弄钱啊,没钱什么也干不了。没有办法,她只有向亲朋好友借。在大家的帮助下,面粉铺是开了起来,但由于刚开始不懂得经营,根本没有什么收益。在多方面压力下,真有些支撑不住了,她和爱人徘徊了、犹豫了。而最终他们没有放弃,经过商量,夫妻俩决定扩大经营规模,并且增加送货上门的业务。就在夫妻俩为上哪儿借钱左右为难之际,镇计生协会带来了“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的佳音。真是久甘逢霖,雪中送炭啊!这一喜讯宛如一缕春风,使这个很久以来充满阴霾的家庭豁然晴朗了。因为计生协不单单是送来了资金,而且给他们夫妻带来了信心、带来了鼓励和鞭策。计生协会的支持,坚定了全家继续卖面粉的信心。过去,之所以没有卖好,是因缺乏科学管理,2009年,夫妻俩多方筹集,加上“幸福工程”资助款5000元,俩人购进了一批面粉和清油,并且通过电话订货,送货上门,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 精心经营仅此项年收入就近万元,能有这么好的效益,是“幸福工程”支撑了她。
   王维秀的家住在黄家寨镇下赵村,宁张公路横穿全村,青海铝厂座落在这里,这里居住着勤劳致富的村民,而王维秀就是其中一员。如今当人们走到下赵村时,首先看到的是农户的住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二层小楼代替了前几年的土房,一排排整齐的小楼房,让人们感觉到她们的生活正渐渐走向富裕的道路。
    1993年王维秀嫁到下赵村一个贫困农户家庭,住的是破旧的土房子,一年只能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她和丈夫起早摸黑地耕做着2.5亩土地,每年总共收不了600公斤粮食,年人均纯收入只有800元。这位朴实、善良的妇女,为了养家糊口,起早摸黑,忙里忙外,岁月的流逝,在她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家中还是那破旧的房屋和几亩责任田,在加上这几年的收成不好,只能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根本谈不上让孩子上学读书和走上致富的道路。王维秀好想干一翻事业,为家里增加些收入,来改变这种贫困的现状,但家中的经济条件使她步步维艰。
   2008年,当幸福工程项目实施后,37岁的王维秀成了幸福工程救助对象中的一员,她积极参加了镇上举办的向农民“传播致富信息,提供技术服务”培训班,通过学习文化、科技方面的知识后,她萌发了要率先脱贫致富,做幸福工程标兵的欲望。在计生协会幸福工程项目办的引导和资助下,王维秀获得启动资金5000元,自筹资金3000元,开始了发展的道路,修猪圈,买材料,因地制宜,选购优良品种、科学配制饲料,实行科学饲养。引进8头母猪进行繁殖仔猪,她还利用学到的农技知识实行科学种田和仔猪育肥。这种自己寻求发展之路的做法,也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两个人一天忙个不停,王维秀在往后的日子里,比别人更忙了,一有时间便学习好的养殖技术和翻阅有关养殖方面的书籍,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养殖的仔猪慢慢长大,到了出售时间,这一年王维秀全家粮食作物除去费用外净收入2000元,在养猪上净收入达到了5000元。这里,她看到了自己功夫没有白费,脸上露出了很少有过的笑容。她深有感触地说:“国家救助贫困母亲项目真正的帮助了我们,才使我们在发展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当年投产取得了效益后,王维秀的信心更足了,她不再满足于眼前的一切,她看到养殖仔猪有好的前景和效益时,从朋友和亲戚们的手里借,到信用社贷款共投资10000多元,并把赚来的钱全部投入到生产中,扩大养殖规模,就这样投入的资金越来来大,收入越来越可观。2009年,她把9个猪舍扩大到了现在的19个,由原来的50多头猪发展到了现在的100多头,由于她经营有方,今年已出售30多头育肥猪,纯利润达2万多元, 这样她的养殖业得到了良性循环,效益得到了提高。家里盖起了新房,添置了一批家用电器和农用车,还将两个孩子送到了条件较好的学校读书。
   她的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她成了本村的幸福工程示范户,也成了全镇的幸福工程示范户,她虽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她从来没有忘记周围的贫困户,她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群众有事就找她商量,不管哪家有困难,只要求助于她,她都热心给予帮助,王维秀的自强不息、脱贫致富、助人为乐的事迹在群众中传开,人们称她为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项目在我县实施,是我们的光荣,是我们的责任,从一个个闪光的亮点后面,我看到的是那种“小善有为,大爱无疆”的感人情操,看到的是贫困母亲追求幸福、辛勤耕耘、走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这些扶贫济困的爱民之举,这些感悟人生的事迹,必将为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带来幸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