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帮助困境母亲,建设幸福家庭第一天:红色城市
2012 年老牛基金会捐赠幸福工程 100 万,其中 45 万落户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 5 月 9 日上午,我与郭京茹部长抵达乌兰浩特,兴安盟的首府,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市”。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 1947 年即在此宣告成立,比共和国的成立都早。可以说,兴安盟是内蒙古自治区历史的开端,名符其实的革命老区。
下午,从呼和浩特过来的幸福工程内蒙古自治区组委会主任、计生协刘光秘书长,张利峰副秘书长,以及老牛基金会项目主管王瑞磊,也相继抵达乌兰浩特。
晚饭过后,驱车前往科右中旗, 2 个小时路程。科右中旗位于兴安盟南部,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占 85% 。此次幸福工程项目点选择在科右中旗,既是扶贫的需要,也是民族共同发展的需要。科右中旗政府十分重视此次项目,从财政中拿出了 45 万元配套资金,实属不易。我们强调配套资金,不仅是为了扩大救助面,也是以此衡量政府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只有政府、民间、个人共同努力,项目才能落到实处,做出效果。
第二天上午:启动仪式
5 月 10 日,老天格外眷顾,刮了几天的大风停了,风和日丽。上午 9 点,启动仪式在科右中旗五角枫广场举行。五角枫,是科右中旗特有的一种枫树。每年 9 、 10 月份,枫叶变换出五彩斑斓的颜色,把草原的秋天妆点得格外动人。此种美景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因此用五角枫来命名城市最大的广场。
蒙古族艺人放歌
启动仪式在旗县文艺团的歌舞声中拉开序幕。民族舞、马头琴充满了蒙古人民的热情豪迈,展示了蒙古文化的辽阔意蕴。当地老年人秧歌队也登台表演。附近的父老乡亲们纷纷聚拢,观看演出。举行启动仪式的意义在于公布项目的启动、资金的用向、项目的负责人及项目目标,让老百姓了解幸福工程,让媒体监督执行。仪式进行得很顺利。当地电视台和报纸都对启动仪式进行了报道。
第二天下午:入户探访
5 月 10 日下午 1 点半,按照原计划我们驱车前往项目实施地——科右中旗额木庭高勒吴龙宝嘎查柳条沟(嘎查意为村)。去嘎查的路不太好走,沙石硌着汽车的底板咯吱咯吱响。
北方的春天来得比较晚,五一之后土地才能完全化冻。因此大多数土地都是光秃秃的,虽然已有翻耕的痕迹,但尚未播种。当地主要种植苞谷,也就是玉米。
1 个半小时之后,到达柳条沟。由于村长办公室被当作修路施工队的临时居所,此次与受助母亲的交流探访就被安排在了村长家。村长也兼任村支书,叫白七十一,他出生时奶奶七十一岁由此得名。
住在村长家附近的八位受助母亲与我们围坐一屋。启动仪式上演讲的受助母亲叫吴双梅,被邀请坐在大家的中间。她因为外出打过工,村民们认为她有见识,普通话说得比较好,因此推举为发言代表。面对记者们的镜头,起初她十分拘谨,只知道感谢国家感谢党。刘光秘书长在计生协工作几十年,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他开始与受助母亲拉家常道邻里,气氛很快就轻松平和起来,交流也畅快了许多。
村长家中与受助母亲拉家常
吴双梅家里有 50 亩地。水浇地和好一点的旱地用来种植苞谷。薄一点的旱地,种植小米。再次一点的就种绿豆。好年景时,玉米亩产能达 1000 斤,大概 1 元 1 斤;小米亩产 200 斤, 2 元 1 斤。小米只能轮种,得让土地回复肥力。当地的小米很有名。在过去是皇家贡米。如今建起了一个二龙屯有机小米种植基地。农户的小米收获后能被企业收购,价格还不错。吴双梅今年准备用 30 亩旱地种小米。除了种植业之外,每家每户还养些猪或羊,自己食用或卖犊子贴补家用。
还有一位母亲叫其其格,家里 4 口人, 40 亩地。收成好的时候,全家每年有不到 20000 元的毛收入。刨去大约 8000 元成本,剩下 12000 元,人均 3000 元左右。这个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和中国所有小农经济的农户一样,他们的收入都没有计算自己的人力成本以及固定设备的折旧。再加上家里有老人要赡养,孩子要照顾,一年下来,存不下钱。一旦有一位家庭成员得了重病,医药费就会让整个家庭不堪重负,更加没有资金可投入生产。
因此,春耕启动资金缺乏的问题在这里十分普遍。而乡村银行,农村信用社虽然立足农村,对独立农户却很少提供金融服务。此次帮扶的受助户都没有从正规金融渠道成功贷款的经历。她们说只有有门道的人才能拿到银行的贷款。正因为缺乏资金,她们有时难免会赊账种地。往年,村长都要带着农户去供销社赊化肥。如果普通化肥一袋 100 元,那赊账化肥就得付 120 元一袋。如此一来,化肥成本立刻上涨 20% ,加重了农户的负担。
两位母亲的家庭经济状况很有代表性。 2010 年社科院的评估报告指出“幸福工程所救助的受助母亲是那些温饱已基本解决,简单再生产能够维持,但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或能力很弱的那部分群体。”很显然,吴龙宝嘎查的受助母亲就属于这部分群体。
此次设立项目点,我们把原来每户 5000 元的标准提高到了 10000 元。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几千元的小额资助已很难满足当前救助户进行脱贫致富的金融需要。那么, 10000 元资助款是否足够解决目前受助家庭面临的春耕资金缺乏问题呢?
母亲们的回答打消了我们的疑虑。她们说,这笔钱将用来购买种子、化肥、柴油,最后还能剩下一点,完全不用靠外债,就能种地。讨论渐渐热烈,我们欣慰地感受到母亲的喜悦。“解决老大问题了 ! ”“真的很谢谢!”
签协议
三户联保签名
我们当场即与 8 户受助母亲签订了项目协议,现场发放款项。除了村长作为担保人之外,每 3 位受助者还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联保。由于是新设立的项目点,我们要求科右中旗的项目办的工作人员,将签约和发款程序走一遍,果然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与母亲签订的协议不是幸福工程提供的制式协议,条款不严谨,有几处错误。我们决定日后与这几位受助母亲再补签标准协议,并在旧协议上补充说明“新协议签订后,该协议即作废”。剩下 80 户受助母亲的项目款将通过银行直接汇到母亲的账号。回到北京后,我们将通过电话回访的方式抽查协议签署与资金落实情况。
现场发款
随后,我们走访了两户受助母亲家庭。第一位母亲叫白金鸽。到她家时,她和丈夫正在工地上干活盖新房。而她住的那做老房,就一间房,确实破落不堪。在这间简陋的房子里我们完成了签约,并由老牛基金会的王瑞磊将 10000 元项目款交到她手中。我建议夫妇俩在还未盖好的新房前合一张影。丈夫乐呵呵地将妻子搂在怀里,妻子腼腆地笑着,钱还攥在手中。两人的笑容里透露着恩爱,还有对未来的信念与期许,很是动人。我想三年之后,这里的生活将是另一番光景。
白金鸽现在居住的房子
夫妻俩在尚未完工的新房子前的合影
挨着白金鸽家的是王玉姐。她不会写字,丈夫帮她在协议书上写下名字,她再摁上一个手印。郭京茹部长代表人基会将项目款交到她手中。离开时,在她家唠嗑的一位大姐也跟着出来送我们。她说这次幸福工程项目,自己没有申请上,很遗憾。明年再有资金,一定第一个申请,第一个还款。
王玉姐的丈夫帮她签字,她再按手印
收到项目款,即腼腆又开心
我国农村像这样需要资金进行生产性投资的家庭还有很多很多。希望金融机构能够多为这些人提供借贷服务。也希望幸福工程项目的开展,能够带动受助户家庭经济的发展,提高受助母亲的商业信贷能力,帮助家庭经济实现飞跃。其实我们知道,这些贫困母亲需要的只是在起步时,我们能在身后轻轻地推一把。有了这一点力量,她们就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脱贫致富。
送我们出门,想申请明年救助款的大姐
最后,感谢老牛基金会心系内蒙、情牵家乡;感谢刘光秘书长、张利峰秘书长全程陪同;感谢“诗人”局长王鼎平以及周雪梅、刘洛盟的周道热情;感谢包立群旗长,吴祥瑞局长,何长明局长的辛苦奔波;感谢白七十一村长的壮志酬筹;更感谢受助母亲的乐观与自立。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监督下,项目才能规范运作,资金才能发挥最大效用,百姓才能得真正实惠,幸福工程才有生命力。
希望秋天再来时,春天播下的种子已经结出了硕果,兑现了希望。离开吴龙宝嘎查,夕阳正照在田地里,大地发出金色的光芒。我放佛已经闻到萦绕在村庄上空小米粥的香味。丰收,正在空气里悄悄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