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贫困母亲的微笑——发自福建福安“幸福工程”一线的报告
发布日期:2008-04-21 阅读:4880
   在闽东,有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贫困母亲,她们缺少收入来源、缺乏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社会福利。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她们默默承受着一切困苦和劳累,成为贫困人口中生活境遇最为艰辛、最需要社会关心和扶助的一群。
  “母亲不应属于贫困”。为帮助她们摆脱贫困、愚昧和病痛,实现少生快富和家庭文明幸福,福安市展开了“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通过不断创新运作机制,以“企业+计生贫困母亲”等救助新模式,让众多贫困母亲成长为幸福母亲,得到省、宁德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并有望在闽东乃至全省推广。
             
            一位贫困母亲的嬗变
  “多亏了‘幸福工程’的资金扶持,才让我脱贫致富,有了今天的好生活!”3月22日,在福安市坂中畲乡彭家洋村,瞅着满圈茁壮成长的猪仔,38岁的畲家女雷铃银一脸快意。不远处的山岗上,她牵头组织十多户村民合股兴办的新养猪场,正热火朝天地建设着。“占地四亩多的新场子一完工,养猪形成规模,一定会带动更多的贫困母亲增收致富。”雷铃银的话语中充满着信心。
  正是这位风风火火的畲家养猪“女状元”,多年之前还是一位家境窘迫的贫困母亲。几亩农田是家里唯一的增收“命脉”,女的围着灶台转,男的围着土地转,夫妻俩辛勤劳作,拉扯着两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恩过无铲石,鸠也无铲里,毕更无铲石哩。”那时,她的丈夫常常会用畲语如此感叹,意思是“烟都无钱抽,酒也无钱喝,肉更无钱买”,生活说多寒碜就有多寒碜。
  就在雷铃银最无助的时候,2005年12月,她被列入坂中乡“幸福工程”首批扶助对象,得到了5000元帮扶款。雷铃银用这笔钱购买了3头母猪,刚开始时,她用农村的老办法养殖,终因技术不过关,没能顺利产下猪仔,雷铃银一时慌了神。“幸福工程”项目办的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带来兽医站医师上门解难,并安排一名干部与她结对帮扶。求教专家、参加培训、购买书籍,这位小学只念过一年的畲家女着了迷似的钻研起了养猪技术。慢慢地,她学会了加工调配混合饲料,学会了选用杂交良种猪苗出栏,学会了生猪防疫消毒技术,成为了村里的技术能人。经过几年的努力,至目前雷铃银已发展母猪15头,存栏猪仔50多头,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再加上茶叶、蔬菜等年收入三四万元,这位昔日贫困母亲脱贫致富,迎来了新生活。
  自己富了,雷铃银没有忘记身边的贫困母亲。每年她都会猪苗赊给村里的贫困母亲,多的一户12头,少的一户也有四五头,有时还拿出资金借给她们发展生产、传授她们养猪技术。在她的带动下,12位贫困母亲脱了贫致了富。雷铃银富了小家帮大家的感人故事,得到了省幸福工程组委会的高度肯定。2007年,她获得了“省幸福母亲奖”,并代表宁德市参加省计生协会、省直机关党工委、省幸福工程组委会联合举办的“与贫困母亲共同感受——幸福工程先进脱贫母亲事迹报告会”,获得一致好评。
  2008年伊始,雷铃银再次获得“幸福工程”2万元扶持资金,加上家里的积蓄,共出资10万元,带动12户贫困母亲合股办起了养猪合作社。雷铃银说:“我富了,但不能忘记‘幸福工程’的宗旨,我要带领更多的贫困母亲共同致富!”
  像雷铃银这样在“幸福工程”的救助下,脱贫致富的贫困母亲在福安不胜枚举。她们曾经拥有一个共同的称呼“贫困母亲”,现在她们又拥有了同一个称呼“幸福母亲”。称呼变化的背后,是充满人生的艰辛,是改变命运的奋斗,更是“幸福工程”催开的致富之花。

             家家有项目 户户增收入
  福安市“幸福工程”始于2001年,救助对象从最早的“二女户贫困母亲”,拓展到目前的“计生贫困母亲”。可工程实施伊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受助对象思想观念等原因,早期发放的扶持资金差点就打了水漂。为确保项目资金发得出去、收得回来,增强帮扶成效,福安市本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扬长避短和发展“短、平、快”项目原则,在严格筛选确定救助对象后,帮助她们选择发展生产项目,落实一位贫困母亲一名镇村干部挂户联系、指导的帮扶责任人制度,不断创新运作模式,出现了“家家有项目,户户增收入”的可喜局面。
  针对一些贫困母亲自身选定的项目可行、资金需要量不大、诚信可靠等特点,福安推出了一家一户的家庭经济运作模式,给贫困母亲腾出了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坂中乡日宅村贫困母亲吴玉容在幸福工程5000元救助资金的帮扶下,家庭养鸡500只、养鸭1500只、池塘养鱼1亩,经过一年努力,如今年纯收入已达到2万多元。
  针对一些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的项目,根据资助对象一家一户资金不足的情况,福安则采取“农业生产小实体+贫困母亲”模式,吸纳贫困母亲参股分红。在溪尾镇溪邳村,8户贫困母亲联合将共计1.6万元幸福工程资助款作为股份,村委再拿出2万元,重点扶持她们发展网箱养殖,由贫困母亲陈坤岁负责管理,到年底村委只回收本钱,效益归扶持户。经过一年发展,陈坤岁除本钱外还赢利1.2万元。去年9月,村里还成立海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入社会员中半数以上为项目帮扶的贫困母亲,村里还争取到市场效益良好的美洲黑石斑鱼5万尾,免费发放给她们试养,合作社提供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有了农业生产小实体的“撑腰”,贫困母亲增收致富日渐从容。去年村里14户建房户中,受助贫困母亲就占到了8户。
  针对一些贫困母亲选定项目可行但致富能力有限的情况,福安又推出了“致富能人+贫困母亲”模式,充分发挥致富能人的典型示范作用。而这些致富能人中很多则是经过帮扶后富起来的昔日贫困母亲,坂中乡彭家洋村的钟清梅就是其中一位。在幸福工程资助下,一年发展土鸡两批次,年收入4.5万元以上,钟清梅很快便勤劳致富。随后,她则敞开大门传授技术,带动一批贫困母亲成为养鸡专业户,生活状况节节攀升。
  
             新模式催开“共赢之花”
  多种运作模式,众多贫困母亲摘掉了贫困帽子。2007年初,福安又在湾坞乡推出了“企业+贫困母亲”模式,即由位于该乡上洋村的隆辉雨具厂与贫困母亲签订入股协议,她们申请到的幸福工程救助款作为股份入股该厂,根据企业生产收益按股分红,不承担风险;企业则需负责如期偿还这笔入股的救助款,且要吸纳贫困母亲进厂就业,按件计算工资。这种模式,让贫困母亲既当股东,又当员工,左手领工资,右手拿分红,开启了闽东救助贫困母亲的全新思路,赢得各界一片掌声。
  “没有一点风险,还能挣两份收入,大家都高兴!”上洋村贫困母亲林秀英一度为领到幸福工程救助款却找不到低风险的脱贫致富项目而发愁。“企业+贫困母亲”模式的实行,她的闹心事迎刃而解。不仅进入隆辉雨具厂务工,一天上8个小时班,月均计件工资千余元,2007年底她还领到了1000元奖金以及1万元救助款入股的2200元分红,一家人开开心心地过了个鼠年春节。
  安居该村的重庆万州区移民贫困母亲汤纯碧,2004年底举家迁来后,由于人生地疏、生活艰辛,都动起了返乡的念头。2007年3月她得到幸福工程救助,入股雨具厂后,不仅每月能挣到近千元工资,年底也同样领到了2200元分红。“不走了,这里比我在老家务农收入稳定多了!”汤纯碧满面春风如是说。
  而对企业而言,则引来了资金“活水”,发展如虎添翼。隆辉雨具厂于2006年1月建成投产,是一家注册资金30万元的小企业。融资难,一直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22位贫困母亲带着共计20万元的帮扶款,再加上21户小额贴息贷款户共计10万元贷款入股,企业赢得了流动资金,发展步子越迈越大。如今的雨具厂不仅在湾坞拥有占地600多平方米的厂房,还在福安市区建起了分厂,采用EUAE环保型PUC材料生产系列雨具产品,销往全国10多个省份,客商30多家,订单金额达500多万元。厂方人士坦言,通过这种运作模式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和用工难题,为企业增加产值三至四成。不久前厂里还添置了五六台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企业信心十足。
  “甜了企业,富了贫困母亲,还降低了幸福工程帮扶资金运作的风险,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福安市计生协会副会长黄裕庭认为,这种新模式实现了多方的共赢,是目前帮扶贫困母亲致富模式中最稳定、有效的模式,也得到了省、宁德市计生协会领导的充分肯定,有望在更大范围内得以推广,造福更多贫困母亲。

             富了母亲,新了观念
  据资料显示,2002至2007年间,福安累计滚动投入“幸福工程”资金144万元,项目点遍及全市73个行政村,资助贫困母亲412户,受惠人口1446人,脱贫率为91%,资金回收率和滚动率均达100%。通过“幸福工程”的实施,众多贫困母亲不仅闯出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也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婚育观念、致富观念,思想状况、精神面貌、社会地位得到明显改善。
  在坂中乡彭家洋村,富起来的贫困母亲雷铃银不仅帮助其他贫困母亲致富,还主动挑起了村计会协会小组长的担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细心、耐心、诚心慢慢化解村民思想坚冰,把“少生快富、优生优育”等婚育新观念引入畲家寨子,使村里连续几年实现了无政策外生育。
  溪尾镇溪邳村是一个由连家船民上岸定居而成的新渔村,长年以来海上漂泊的生活习惯,让村里多生、超生现象十分普遍,多的一家膝下子女12个,一般的也有五六个。携儿带女,连家船民增收缓慢。“幸福工程”帮扶贫困母亲成功脱贫致富的典型示范,再加上村里实施的多项温暖、关怀计生户的政策,让村民们逐步转变了以往“多子多福”的婚育观念。如今的溪邳村遵守计生国策、少生快富的婚育新观蔚然成风,全村107户村民领取了《独生子女证》,一孩家庭占到了全村总户数的68%,连续多年未出现一户家庭违反计生政策。在村民们的倡导下,村里还在制定出台了《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并得到村民全票通过。溪邳村开始步入了计生工作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的“自治年代”,少生优育成为了每一个连家船民的自觉行为。
  轻装上阵谋富路,贫困母亲学知识、增技能,依靠科技致富,新风涤荡。2007一年,福安市就为贫困母亲举办食用菌、反季节蔬菜、水产养殖和水果栽培等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5期,文化劳动技能培训班3期,培训1213人次;各项目点也相继为贫困母亲举办各类培训4期317人次。与此同时,福安市还配套实施了“亲情、安居、保障、成才”等多项工程,让贫困母亲感受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温暖,绽放幸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