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幸福工程项目评估报告
发布日期:2017-12-29 阅读:2856

宜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全省38个山区县市之一。全市版图面积1357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和2个管委会,155个村(社区)、858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8万人。宜都市《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项目于1997年启动,目前已实施至第五期。2014年6月,国家幸福工程组委会追加宜都10万元用于第五期项目运作,采用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资金使用年限为三年,分别在宜都潘家湾乡吕家坳村和姚家店镇油榨坪村等两个项目基地上运作,每个项目基地各承担救助50位贫困母亲(实际救助120位),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茶叶、绿壳蛋鸡)生产加工项目。2017年11月16日至17日,根据省、市部署,宜都市计生协成立了由秘书长伍法琼为组长,副秘书长叶绍云、潘家湾乡、姚家店镇秘书长为组员的幸福工程项目评估工作小组,对第五期项目运转情况进行现场评估。据调查该项目实际运作三年,项目运作基本良好,但调查中也反映了在管理上存在着亟待提高和完善的方面。

一、基本经验和工作效果

(一)加强项目组织领导。宜都市在项目实施初始阶段,按规定成立了市幸福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任副组长,市委办、市政府办及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幸福工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幸福工程项目办公室,配备了2名专职人员,市计生协会副秘书长叶绍云负责日常工作的处理。近三年来,领导小组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幸福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解决存在困难、协调各部门资源、配套优惠政策、投入相应的配套资金、指导群众提高生产技术等,保证了幸福工程项目的顺利运作。同时,各项目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完善相关工作责任制,确保了“幸福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创新项目运作模式。2014年11月幸福工程项目资金到位后,项目办迅速于12月30日完成救助协议签定工作。为使“幸福工程”项目达到预期效果,真正使项目工作由“输血”式扶贫成为“造血”式帮扶,宜都“幸福工程”项目办确定了“因地制宜定项目,求实创新谋发展”的项目发展总体思路,在总结以往的救助方式的基础上,集中有限资金,加大对农镇村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贫困母亲致富。2015年5月20日,全市第五期“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项目在潘家湾土家族乡吕家坳村启动,并为两个企业授牌“宜都市幸福工程项目基地”。三年来,通过分别滚动向龙头企业宜都市永强茶叶有限公司和宜都市清一色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发放“幸福工程”资金5万元,通联系帮带乡、村审批过的100个贫困母亲。通过三年实施“农企”带动,克服了过去点多、面大、效益低的弊端,降低了项目管理成本,把项目资金的风险降到了最低程度,促进宜都项目工作的良性循环。

(三)实现项目效益良好。坚持从生产、生活、生育上关爱贫困计生家庭,在生活上扶“贫“、在思想上扶“志”、在技术上扶“智”,使有限的项目资金发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坚持经济帮扶与 “扶志工程”相结合,增强贫困母亲致富信心。经过在两个项目的实地调查,每个项目点经常组织开展计生协会和幸福工程特色活动,为贫困母亲当参谋出点子,帮助提供信息、分析行情、反复论证、认真筛选,逐人逐户理顺发展思路,特别选择当年投入、当年能见效的项目,帮助树立致富信心。如,三年来利用 “5.29”、“7.11”等活动日为契机,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10场次,参与群众500多人次。

二是坚持技能培训与“素质工程”相结合,传递致富技术和信息。针对贫困母亲文化素质低的实际,组织协调科技志愿者,为贫困母亲举办科技知识、文化知识、劳动技能等培训,使受助对象具备主动实施项目的自立能力。充分利用、协会会员之家、人口学校向她们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定期组织文化、农业、畜牧、林业、水产、民政、司法、卫计等部门的人员到项目点授课,有效地提高了贫困母亲的文化素质和科学致富能力。先后在项目村进行了袋料香菌种植、大棚蔬菜种植、无性系茶叶栽培、特色养鸡、生猪育肥以及水产养殖、电子商务等各种讲座15场次,放映科普录像20场,为贫困母亲无偿提供书籍450册,免费发放各类资料1200余份,参与群众达600多人次。

三是坚持健康扶助与“健康工程”相结合,促进贫困母亲身体健康。市项目办定期组织市乡两级卫生计生技术服务人员对贫困母亲进行身体健康检查、治疗,免费普查率达 98% 以上,有效地提高了贫困母亲的健康水平。三来,全市每年定期组织2次进村入户普查义诊、治病等活动,为贫困母亲开展查病、治病活动,累计义诊750多人次,其中被救助贫困母亲义诊500多人次。

四是坚持龙头带动与“富民工程”相结合,提高贫困母亲家庭收入。市项目办深入到两家龙头企业进行项目效果调研,实践体验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可喜成效。宜都市永强茶叶有限公司由吕家坳村“全国幸福母亲”邓德会组建,她网罗周边50名贫困母亲,鼓励她们通过改良发展绿色无公害茶园,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副产业,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格局,通过原料基地把一家家农户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迅速打开销路。该公司成立家庭农场,现网罗茶农茶叶面积500余亩,年均加工鲜茶200万斤,并向周边50个贫困母亲提供有机肥料、技术指导、跟踪管理服务,使贫困母亲茶叶提前上市,价格按协议高出市场价格20%,进行收购。如该公司救助贫困母亲刘学菊,她家中有6亩茶叶,年均亩产鲜叶3000斤以上,亩产值4000元以上,仅此一项按市场价格高出20%计算,她家中6亩茶园就可实现年多增收4800余元。

宜都市清一色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为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将5万元救助资金主要用于购买鸡苗、饲料、药品和专业培训,建立绿色生态养殖基地80余亩。2015年1月份,该社购买了20000羽鸡苗,分发到70位贫困母亲家中,每户少则100羽,多则500羽。2015年3月,合作社又陆续购买了饲料和药品分发,并前往养殖农户家中,给她们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5月份组织开展了生态养殖技术知识培训,对于鸡病防治和养殖规范等专业技术进行指导和建议。如:油榨坪村52岁妇女张长吉于 2015年在合作社购买鸡苗1000羽,享受了2000元优惠。不仅如此,本着带头示范,实现共富的原则,合作社还定期为她提供免费防疫服务,毫无保留地给予她技术支持,充分利用合作社优势,为其后期销售提供帮扶,让其从一个养殖新手,成长为年销售4万元的示范养殖户,年增收1万余元。借助“幸福工程”项目资助,合作社以品牌占领市场,用信息抢夺商机,通过直销、网络营销等方式,2015年年产生态土鸡20万羽,生态鸡蛋400万枚 ,鸡苗40万羽,提供商品猪肉1000头,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2015年被评为宜都市示范家庭农场,2016年度荣获宜昌市知名商标称号。

第五期项目款资助的120名贫困母亲,通过三年的滚动帮扶,目前100 %的家庭发展有项目,其中有95 %的贫困母亲脱离了贫困。

二、存在的不足

本次项目救助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但也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救助面还不够广,项目的选择比较单一,效益发挥还不够充分,项目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等等,离上级的要求和广大贫困母亲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项目资金总额度有限,个人小额贷款额度太小,不能满足项目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2、资金运转周期太短,不利于家庭发展项目的稳定。

3、部分被救助户的基础薄弱,加之个体经营,所以项目的产出效益不高,抗风险能力比较差。

三、今后工作建议

    1、增加项目额度,满足家庭项目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需要。

2、强化项目管理。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共同参与,对家庭发展项目抗风险能力提供新技术、新措施,提升项目管理能力,提高项目致富效应。

3、总结经验,推广典型。要因地制宜,重点救助,以点带面,认真总结并推广典型,利用大型活动进行经验交流,以表彰先进典型,促进幸福工程项目工作全面顺利发展。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