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尊老爱幼代际互助家庭模式,促进国家发展与亿万家庭福祉
发布日期:2021-01-18 阅读:4138

曾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瑞意高等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通讯地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曾毅,北京市海淀区,100871)

【关键词】家庭人口老化,尊老爱幼代际互助,国家发展,家庭福祉 

我国人口快速老化和家庭价值观正在逐渐弱化

根据联合国人口司2019年发布的中方案最新人口预测,我国65+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将从2010年的8.9%快速增加到2030年和2050年的16.9%和26.1%,分别等于2010年的1.9倍和2.9倍[1]。我国最需要照料的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弱势群体将从2010年的2000万人迅猛增为2050年的1.2亿,40年间翻六番[2]。我国65+岁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等于西方大国2倍以上;如图1所示,根据联合国人口司比较保守的中方案预测,我国65+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2035年后将显著超过美国,在2041年后将显著超过英国[1]。而且,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科技进步使更多患病老人继续生存而延长寿命,将导致老年人群(尤其是高龄老人)中认知和生理功能虚弱而需要长期照料者的比例显著上升[3]

图片1.png

1. 中国、美国和英国65+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1]2010-2100年

许多研究证明,中华民族以尊老爱幼三代同堂或紧邻居住模式为特征的传统家庭价值观正受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冲击[4-6]:其一,西方“个人独立至上”思潮影响导致不少青年人的家庭价值观逐渐有所削弱;其二,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和住房条件限制等客观因素导致老年父母与成年子女的远距离分离。基于人口普查的实证数据分析表明,我国2010年1人独居户和一对夫妇2人户占总户数比例分别比1990年增长131.8%和171.8%,而2010年三代家庭户比例比1990年下降10.3%[15]。我国2010年65+岁独居老人和仅与老伴一起居住的65+岁空巢老人占65+岁老人总数比例分别比1990年增长24.3%和78.6%,而2010年与子女一起居住的老人占老人总数比例则比1990年下降23.3%[15]。根据民政部发布的年度结婚对数和离婚对数以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等数据估算,我国一般结婚率在1982-2013年期间有升有降上下波动,而2018年比2013年下降22.6%; 我国一般离婚率在1982-1997年期间缓慢上升,1997-2002年期间处于平稳状态;然而,2003年以来却一直持续直线上升(见图3),2018年的一般离婚率等于2002年的3.3倍。虽然目前学界对我国结婚率下降和离婚率上升影响因素的分析解释尚未达成完全共识;但大家都认同一点:我国的家庭价值观正在逐渐弱化[4-7]

同时,学者们也认为,我国传统家庭价值观虽然受到很大冲击,但其根基还在,并未走向全面衰落, 多数青年人在总体上还是赞成家庭利益高于个人利益[7-10]。因此,不少学者主张,基于中华千年尊老爱幼家庭价值观优良传统,只要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和政策导向,我国还是有可能把正在逐渐削弱的家庭价值观找回来而逐步增进家庭凝聚力[7,10]

图片2.png 

图2. 我国的一般结婚率,1982-2018年

图片3.png

图3. 我国的一般离婚率,1982-2018年

新加坡政府自2013年以来大力推动精心设计的“三代同堂组屋”建设,面积在120平米左右,四居室,有老年父母、成年子女及孙子女各自的活动空间以及两个独立厕所。新加坡政府建屋局出台实施“三代同堂优先计划”以及积极鼓励老年父母与成年子女紧邻居住等一系列举措,为三代同堂居住家庭提供$30,000新元购房津贴,为紧邻居住的三代家庭提供$20,000 新元购屋津贴,大力支持成年子女和年长父母三代同堂或紧邻居住,以便于互相照应[8]。抽样调查表明,新加坡53%的已婚年轻人与父母一起或紧邻居住,68%的老年人与他们的已婚子女同住或紧邻居住[11],形成了尊老爱幼代际互助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有效应对人口快速老化的严峻挑战。新加坡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我国学习借鉴[12] 

二、老年人与子女“双赢”的尊老爱幼代际互助家庭模式

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老年健康调查”大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控制相关协变量后,与空巢老人相比,和子女同住或紧邻居住的老人认知功能显著改善40%,自评健康良好可能性明显升高32.4%,生活满意可能性大幅提高54.8%; 其解释是:子女与老人经常互动交流有效延缓老人认知功能衰退,并避免老人因孤独空虚引发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而显著改善心理和生理健康[13]。国外学者对芬兰、意大利和荷兰老年人的研究亦有相似发现[14]。目前虽然没有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康复和死亡老人家庭结构及居住安排数据而无法进行详细的实证分析,但是根据上述“中国老年健康调查”大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与无子女或远离子女的老人相比,和子女同住或紧邻居住的新冠病毒肺炎老年患者死亡率更低而康复率更高,因为子女的就近照护和精神慰籍将发挥药物治疗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中国老年健康调查”数据分析还发现,与子女一起居住老人的居家人均照料现金支出比不与子女一起居住老人低40.4%[15];相对与父母分隔较远居住,与父母一起居住或紧邻居住女性的家务时间每周减少近10小时,就业率增加23.1%和自评健康良好可能性上升19.8%;而男性每周工作时间增长6.2小时[16]。显然,三代同堂或紧邻居住模式既改善老年人健康,又有效增强父母对子女的家务协助,从而促进子女的就业和工作时数,可实现老年父母与儿女互助“双赢”[13-16]

三、相关政策建议

基于扎实的科学研究,我们建议:

(1) 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在高度重视与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同时,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家庭养老优良传统,尽快出台尊老爱幼代际互助家庭模式优惠政策;对于老年父母与子女同住或紧邻居住家庭给予适当经济补助,包括:在购买和租用政府补贴住房,适当减免个人所得税和住房购置税等方面给予照顾和优惠,保障承担赡养老年父母的成年子女休假和请假照护老人的权利;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加强中华文明传统尊老爱幼、兄弟姐妹和亲友邻里和谐互助博爱的家庭社会价值观教育;举办如何正确引导孙子女健康成长的祖父母培训班,帮助老人们改变纵惯“小皇帝”不良习俗而掌握培育孩子健康成长的科学方法,等。 

(2) 建议推进可以相对独立的老人与子女三代同堂或紧邻居住的复式单元公寓房的房地产发展,以利于解决老人与子女、孙子女在饮食、起居、电视娱乐等偏好差异可能引发的代际矛盾,使老人和晚辈生活更加幸福愉快。积极鼓励支持成年子女与老人同住或近邻居住,既鼓励老人向子女提供照料孙子女等家务帮助,又有利于老人享受天伦之乐,在生病时得到适当家庭照料,促成老人和晚辈代际互助“双赢”;建议对于尊老爱幼和谐幸福家庭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3) 同时,我们建议尽快逐步提高退休年龄[17],继续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全面深入发展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尽快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一体化,使广大农民从年轻时即承担相应的参保缴费义务,年老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个人账户加政府补贴的社会养老保障待遇,消除养儿防老后顾之忧,并为铲除重男轻女传统陋习奠定经济社会基础[18]

1.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71490732)资助。作者感谢王正联、刘旻晖、姚尧、杨涵墨、郭牧琦和李曼的研究协助。

2.一般结婚率等于某年(新结婚对数x 2)除以当年年中15+岁无配偶(包括未婚、离婚和丧偶)男女合计人数,然后乘以1000, 即某年平均每1000位15+岁男女无配偶者中的结婚人数。

3.一般离婚率等于某年新离婚夫妇对数除以当年年中15岁以上已婚夫妇对数,然后乘以1000, 即某年平均每1000对夫妇中的离婚对数。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人口司(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9 Revision[EB/OL]. https://population.un.org/wpp/Download/Probabilistic/Fertility/.

[2] 曾毅. 尽快实施城乡“普遍允许二孩”政策既利国又惠民[J]. 人口与经济, 2015(05): 115-126.

[3] Zeng Y, Feng Q, Hesketh T, Christensen K, Vaupel JW. Survival, disabilities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physical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 among the oldest-old in China: a cohort study. Lancet, 2017, 389(10079): 1619-1629.

[4] 丁文: 论文化转型中家庭观念的变革。江苏社会科学,2011(4):155-159.

[5] 史秉强.代际之间责任伦理的重建。河北学刊,2007(4):64-67.

[6] 郭于华. 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J].中国学术,2001(4):47-51.

[7] Zeng, Yi and Zhenglian Wang (2018). Dynamics of Family Households and Elderly Living Arrangements in China, 1990-2010,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 No. 2: 129-157.

[8] 李银河.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变迁———基于兰州的调查[J].甘肃社会科学,2011(1):6-12.

[9] 徐安琪.家庭价值观的变迁特征探析[J].中州学刊,2013(4):75-81.

[10] 杨善华.中国当代城市家庭变迁与家庭凝聚力 [J].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1(3) : 150-157.

[11] 杨丹旭(报道):成熟组屋区将建三代同堂单位 --当局也考虑奖励多代人到新镇同住,

《联合早报 (Lianhe Zaobao)》,  2014年7月17日。关于新加坡政府鼓励支持老年父母与已婚子女三代同堂和紧邻居住的具体政策举措的最新信息,请参阅新加坡建屋局官方网站:https://www.hdb.gov.sg/cs/infoweb/residential/buying-a-flat/resale/living-with-near-parents-or-married-child

[12] 梁燕君. 新加坡家庭养老模式的启示 .  中国经济社会论坛, 2015年11月04日.

[13] 沈可, 程令国. 空巢是否损害了老年健康?[J]. 世界经济文汇, 2012 (2): 89-103.

[14] van Gelder B M, Tijhuis M, Kalmijn S, et al. Marital status and living situation during a 5-year period are associated with a subsequent 10-year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men: the FINE Study[J].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6, 61(4): P213-P219.

[15] 曾毅, 陈华帅, 王正联. 我国21世纪上半叶老年家庭照料需求成本变动趋势分析[J]. 经济研究,2012, 47(10):134-149.

[16] 沈可, 鄢萍, 章元.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新解释:家庭结构变迁的视角[J]. 人口研究, 2012(5): 15-27.

[17] 曾毅:中国人口老化,退休金缺口与农村养老保障,《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3期。

[18] 曾毅.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一体工程--计生系统面临的历史性机遇[J]. 人口研究, 2001, 25(6): 75-77.

文/图 国际合作部 | 编辑 刘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