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共服务搭平台 惠民工程促幸福
发布日期:2014-07-29 阅读:2850

公共服务搭平台  惠民工程促幸福

北京市计划生育协会


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要求,北京市在创建幸福家庭活动中,围绕“文明、健康、优生、致富、奉献”的目标,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立足基层、服务群众、解决困难”的原则,创新思路、转变职能,建立健全社会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动员多方力量共同支持参与创建幸福家庭工作,使六大惠民工程真正成为了老百姓的民心工程、贴心工程,成为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惠民生、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和实践,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赢得了百姓的一致赞誉。

一、创新思路,确立工作发展新方向

2011年,原北京市人口计生委、市计生协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实际,创新思路,转变职能,把传统计划生育转向创建幸福家庭“836”工作思路,即:以“幸福家庭·和谐人口”作为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核心理念;以建设家庭人口文化为理论引领,以关注家庭成员和谐健康发展为基础,以关注民生为目的;构建以生命全周期发展为主线的“文明倡导、宝贝计划、青春健康、健康生育、生育关怀、心灵家园”等六大惠民工程为平台的社会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围绕“836”工作思路,北京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联合下发了《关于创建幸福家庭工作的实施意见》,于2011年8月12日全面启动创建幸福家庭工作,以“北京家庭人口文化节”为活动品牌,以“百、千、万幸福家庭”评选、首届“宝宝大赛”和首届《幸福家庭》DV大赛为活动主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人口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弘扬文明、健康、和谐的家庭人口文化,推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

二、惠民工程,普惠施政千家万户

(一)宝贝计划工程——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教育。

按照“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支持,个体家庭参与”的原则,整合政府、社会、家庭三方资源,实施“优孕、优育、优教”,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重点培训家长、准家长和监护人,开展免费亲子活动。自2011年12月7日在东城区建立首个“宝贝计划”示范基地以来,全市先后建成了126个“宝贝计划”基地;2012年8月,北京市计生协成立了家庭发展部,加强对全市“宝贝计划”工程的指导和支持,培训了200名市级育婴师;开展免费亲子早教活动,3800个家庭、1.2万人次婴幼儿受益;举办宝宝大赛,千余个婴幼儿家庭参加比赛,全市共有49名0-3岁婴幼儿获得“活力宝宝”、“智慧宝宝”和“魅力宝宝”的荣誉称号。“宝贝计划”工程传播了科学育儿知识,扩大了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教育工作的社会影响,引导并规范了社会早教机构,为婴幼儿早期发展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使人口数量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奠定了基础。

(二)青春健康工程——培养青少年形成健康人格。

2011年4月27日,首家“北京市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在怀柔挂牌。随后,全市各区相继建立了市级青春健康示范基地共35家,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学习健康知识、解除青春困扰、培养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服务场所。北京市计生协与市文明办、市教委、市司法局等部门合作,把青春健康教育基地建成学校生理卫生课的校外课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地。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中央精神文明办副主任、宣传部副部长王世明等领导先后到基地视察指导。青春健康教育基地接待家长累计几十万人次,受益学生覆盖全市中小学校。

(三)健康生育工程——减少出生缺陷儿。

原市人口计生委、市计生协率先在全国实现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全覆盖,并持续推进新婚夫妇“婚育健康服务包”项目,建立以孕前宣传教育为重点的预防出生缺陷社区综合监测和服务体系。为本市农村采取长效避孕措施的夫妻免费健康体检,提升家庭生殖健康水平。

(四)生育关怀工程——关怀计划生育家庭。

2012年,对计划生育家庭形成了政策帮扶、经济帮扶、精神帮扶“三位一体”的帮扶模式。一是政策帮扶。按照市区两级政府文件,财政及时发放奖扶、特扶资金补助,并形成长效机制。二是经济帮扶。2011年12月8日,北京市计生协与保险公司合作共同启动“暖心计划”综合保险,累计投入4609万元,为1.6万人次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老人提供保障。三是精神帮扶。建立大学生、部队官兵等志愿者队伍,与近2000户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结对帮扶,开展“亲情牵手”、“兵儿子”等活动,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和亲情抚慰。

(五)心灵家园工程——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建立活动基地。

心灵家园工程是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建立的精神家园和活动基地。2011年10月13日,市计生协在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街道建立第一所市级心灵家园基地,全市建成了69所心灵家园基地,并已正式投入使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加强社会力量整合,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提供心理健康等服务。

三、人口文化,彰显幸福家庭新魅力

(一)开展“百、千、万幸福家庭”评选活动。

2011年开始,北京市人口计生委、市计生协按照“家庭和睦、身心健康、生育文明、安居乐业、乐于奉献”的标准,在市、区县、镇乡街道层面分别评选100、1000、10000个幸福家庭并进行表彰,通过开展幸福家庭评选活动,强化了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树立了良好道德风尚。这些典范家庭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打造“北京人口文化一日游”宣传名片。

进一步整合环境、资源、文化、媒体等人口文化四大宣传体系,将人口计生宣传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将人口文化的内涵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打造“北京人口文化一日游”宣传名片。

(三)实施“首都市民生命全周期性健康教育计划”。

为树立“健康北京”理念,原北京市人口计生委、市计生协利用四年时间对大中小学生、中老年等人群分类进行了性学调查,分别形成了八个性学调查报告。根据调研结果,按照人的生命发展不同阶段,即婴幼儿期、青春期、育龄期、中年期、老年期编辑出版了《首都市民生命全周期性健康教育系列丛书》一套14本,共计240万册,全部免费发放到群众手中,为首都市民普及生命全程健康知识。

(四)开办“幸福家庭大讲堂”。

与北京电视台合作开办“幸福家庭大讲堂”栏目,向社会宣传幸福家庭的典型案例,请专家学者走下屏幕,深入区县、机关、部队和社区,普及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十余次,受众达数十万人次。

四、宣传倡导,传播幸福家庭正能量

(一)环境宣传,凸显人口文化公园内涵。

以18个市级人口文化公园为龙头,辐射全市102个人口文化园,同时,加大人口文化街、文化墙、文化长廊的建设力度,延伸拓展“北京人口文化一日游”路线,使人口文化园与市政园林结合,打造人口文化的人文景观,美化市政环境,增添人口文化的内涵,弘扬家庭人口文化。

(二)媒体宣传,传播人口文化新理念。

在《北京日报》、《京郊日报》等开设专版专栏,每年52期,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在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开设专栏,每年播出60余期;北京广播电台《人口直通车》、《今夜私语时》栏目,每年播出96期;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杂志开设“幸福家庭 和谐人口”专栏,每年12期。利用主流媒体对家庭人口文化全面宣传和渗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潜移默化地传播了家庭人口文化新理念。

(三)网络宣传,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利用新兴媒体,开展网络宣传,在《首都之窗》、《中国人口网》进行“幸福家庭 和谐人口”专题宣传;定期在“北京人口计生”、“北京市计生协”两个政务微博上发布人口计生政策和生殖健康知识,对重大活动进行微直播,加强网络舆论的监测和引导,积极回应网民关注的民生、政策和服务问题,实现了与网民的良好互动。

(四)主题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围绕5·29协会会员活动日、7·11世界人口日、9·25公开信发表纪念日、10·28男性健康日、12·1世界艾滋病日五大节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制作《向幸福出发》、《北京人口文化巡礼》和《宝贝计划工程》等纪录片,弘扬“幸福家庭 和谐人口”的家庭人口文化理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目的是为了家庭的幸福、人民的安康。实践证明,创建幸福家庭工作,符合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符合新时期家庭发展的需要。今后,北京市计生协将以“幸福家庭中国梦”为核心,将创建幸福家庭工作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在工作理念上不断创新,在改革意识上不断加强,在作风建设上不断求实,以更加坚定的信心、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全力推进创建工作,让每一个家庭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成果,让每一个家庭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家庭“共享人生出彩机会”。


编辑/李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