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托起她的致富梦 —— 记四师七十三团八连哈萨克族妇女巴合特古丽·艾外脱贫致富的故事
发布日期:2017-08-07 阅读:2750

巴合特古丽·艾外是七十三团八连的一名哈萨克族妇女,今年45岁,家中共有4口人,女儿由于成绩优秀在2016年顺利考上内高班,儿子在73团双语中学上小学六年级。她以前过的是游牧生活,由于养殖技术差,一直没有挣上钱。自从2013年8月份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项目工程让她树立了致富的信心,并走上了一条致富路。

2000年前,她在离团部30公里外的夏尔湖牧场过着简单、粗放式的游牧生活,那时两个孩子也小,日子过得真是“紧巴紧”的,国家实施的“牧民定居工程”使她和丈夫从牧场顺利搬到了现在的八连定居。2010年,团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在八连以南的万亩荒滩上发展葡萄产业。

巴合特古丽·艾外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她在万亩有机设施葡萄园区承包了1座大棚。对于种植葡萄一窍不通,刚从牧区下来汉语也听不懂,无法确保技术的到位率,就这样,种了3年葡萄没有挣上钱,还背上了2万多元的欠款。

就在她对生活失去信心时,2013年8月,团申请到了幸福工程老牛贫困母亲救助项目,经团研究,项目放在八连实施,连队领导召开会议进行面对面宣传,同时连队的计生宣传员入户进行宣传,巴合特古丽·艾外就递交了申请,两天后就签定了贷款协议书。

一周后,连队为她成功申请到了幸福工程老牛贫困母亲救助项目资金2万元,拿上这一笔致富启动资金时,她激动地一夜没有睡着,她就在憧憬着美好的幸福生活,并暗下决心,一定要用好资金,争取早日脱贫。

为此,在葡萄生产管理过程中,她按照技术员的要求,认真抓好每个环节的管理,像照顾婴儿一样精心管护着自己的葡萄园,并虚心向技术员请教,向管理好的种植户学习,每天早出晚归的在葡萄园区地里辛勤的劳动着。就这样,2万元的项目资金使她在葡萄上投入有保障。2014年葡萄就挂上一串串的甜甜的葡萄,一座0.78亩大棚就有了0.8万元的收入,并进入了连队的哈萨克族巾帼科技服务队打工,一天的收入是80元,一年忙下来,就有1万多元的打工收入。她还在自家的庭院里发展养殖业,因为在巴合特古丽·艾外看来,只有“多条腿”走路才能快致富……,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项目资金每年还在继续“滚动”使用,到了2015年,一座大棚葡萄的收入达1万元,2016年收入1.2万元;同时她还养殖了20只羊、5头牛,1匹马,仅养殖业的年收入3.5万元。

丈夫扎曼别克·三合夏季除了搞好养殖,其他时间也在园区打工,冬天夫妻俩在管理自家大棚的同时还给其他人家的大棚干活,家里每个月都有工资进账,两个人的打工收入就是3万元,实现家庭总收入6.5万元。

巴合特古丽·艾外是八连多元增收的“佼佼者”,地方乡镇的亲戚,看到她这样干活都笑着说:哈萨克女人自古以来都是在家烧茶、做饭、收拾房子、带孩子,你怎么在地里干起男人的活了?她却回答说,现在要思想解放才行,我们只有走出家门,通过劳动才能致富。

昔日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族在通过在亘古荒原上建起了有机葡萄生产基地,像巴合特古丽·艾外这些曾经对农业生产技术知之甚少的哈萨克族牧工,如今拿起剪刀子、住着红房子、数着钞票子,成为有机葡萄示范基地建设的主力军,使过去的马背民族从传统粗放式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高标准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精彩蜕变。

勤劳能干、不怕苦、不怕累是对巴合特古丽·艾外最好的评价,巴合特古丽·艾外在内心深处最想说的一句话是:幸福工程老牛贫困母亲救助项目“亚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