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县:一切为了“母亲”的微笑
发布日期:2009-02-18 阅读:4038
  春节刚过,在东山县钱岗毛织厂内,林秋英在针织机旁忙碌着,不时地还停下来为姐妹们讲解图纸知识,微笑与幸福溢于洋表。为了林秋英等贫困母亲的微笑,许多人一直在背后默默地努力着。
           打工仔回乡办厂
  1996年,孙晓东初中毕业后来到广东澄海的针织厂打工。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可他勤奋刻苦,经常在上班和工作之余向老工友和技术能手请教,慢慢地自己也成为一个全能型技工。2004年,已学技术与经验于一身的孙晓东看到了针织市场的前景,很想回家乡办厂。但经过考察发现东山本地缺少针织方面的熟练工人,于是选择在邻县诏安办厂。
  2006年,孙晓东回东山县钱岗村过春节。闲聊中,身为钱岗村计生协会会长的父亲孙建喜说:“村里一些村民找工难,特别是一些贫困母亲既要带孩子还要持家,根本无法外出打工,生活更是艰难。”这时,孙晓东又想起当初回乡办厂的事。突然,他想起了当地妇女有织毛衣的习惯,只要能看懂图纸,就能把针织厂的最原始的织片这一工序转移给乡亲们做。这想法一提出,马上得到父亲的肯定。但厂房和资金怎么办呢?
         贫困母亲家门口上班
  孙家父子分送向村两委领导及镇、县计生协会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共同探讨破题之策。
此时,东山县计生协会正开展“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活动,即把救助款无息借给贫困母亲以帮助脱贫致富,但存在一个难题就是还款有风险。如果把救助款以贫困母亲的名义借给针织厂,而针织厂优先按排贫困母亲上班并承担还款风险,这样既可解决针织厂的部分资金难题,又可帮助贫困母亲脱贫致富,还消除了救助款的返还风险,不是一举三得吗?经过多方探讨,最后这一方案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在钱岗村口有一幢占地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的洋楼,是该村的台胞孙先生1992年投资建设的,但一直都没有用。村主任孙国钦打电话到台湾,向台胞孙先生介绍了帮助贫困母亲脱贫致富计划及租用该楼的打算。没想到台胞孙先生爽快地答应了,出于对贫困母亲的支持,他只象征性地收取每年2000元的租金。
当年夏天,钱岗位毛织厂开工了。孙晓东运回了22台针织机并优先安排了村里的5位贫困母亲上班,并请师傅来村里培训。同时,他还规定贫困母亲可根据做家务的需要随时上下班,无论人员增减,机位都给她们留着。东山县计生协会也根据合同把2万元的救助款借给毛织厂。
           千里姻缘一线牵
  2004年夏天,在泉州市南安市一服装厂上班的德化县姑娘林秋英与同事们一起到东山旅游,并找到同事相识的一位在泉州当过兵的朋友。那位朋友的家正要在钱岗村的孙文东之前,两人还是好朋友。于是,几个年轻就来到美丽的马銮湾畔玩沙戏水。银滩上、碧水旁,英俊潇洒的孙文东的一举一动让林秋英当夜就失眠了,而孙文东对她也有相见恨晚之感。随后的一年多,他们通过电话联系让感情逐渐升温。但林秋英的父母认为女儿除了针织活外,其他的都不会,怕女儿嫁到东山受累,因此对两人的婚事一直持保留态度。由于钱岗毛织厂的投产,2006年底孙文东的亲戚信心十足地到德化县提亲,以此打消了林秋英父母的疑虑。
  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婚后夫妻恩爱、相敬如宾,第二年生了一个可爱的男孩。林秋英到毛织厂上班,有时婆婆还把孩子带到厂里喂奶,做到上班和喂养孩子两不误。如今,林秋英已是钱岗毛织厂的骨干,每月工资都有1000元左右,最高的1600元。林秋英笑着说:“我们的千里姻缘是靠针织厂一线牵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