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口奖获奖者乌毓明奉献爱心,捐款50000元
发布日期:2009-12-15 阅读:3629

第六届中华人口奖获奖者 乌毓明

2009 年 11 月 30 日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又收到一笔捐款,第六届中华人口奖科技奖获得者、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乌毓明教授将奖金全额无偿捐赠给基金会,用于帮助基层育龄群众改善服务环境等慈善事业。这凝聚着一个老人对基层群众的深切关心和对奋斗了一生的事业的深厚感情。

在计划生育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育龄妇女对短效、长效口服炔诺孕酮避孕药,宫内节育器和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终止早孕等药具早已耳熟能详,在这些成果背后,是一个医生无数次临床实验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满头白发掩映着淡淡的微笑,在一个普通的茶馆里乌毓明教授轻轻地讲述了 40 年来从事计划生育药具研究的苦辣酸甜。尽管乌教授已经 77 岁高龄了,但谈起技术还是滔滔不绝、了如指掌,她早已把计生科研溶入生命中。

早在 1968 年,乌教授就开始研制短效口服避孕药和简便长效口服避孕药,当时整个领域都在艰难的拓荒阶段,缺少科研经费,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但她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和医生的责任,在简陋条件下攻克了这一课题,在我国计划生育药具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随后,一项项成果如泉涌喷薄而出,大大丰富了群众知情选择的避孕节育方式,促进了计生工作的开展。

在药局研究工作中,乌教授不仅注重药具的使用效果,也同样关心使用的副反应和便捷条件。 80 年代,她致力于新药卡前列甲酯栓终止早孕的临床研究,在研究中发现,虽然药效显著,但剧烈疼痛等副反应较大,使用不够简便。而引进外国的药物米非司酮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却不够理想。药物目标人群都是健康人,即不能没有药效,更不能让群众去承受副作用,于是她起了将药物改进的念头,经过对其用量、配伍、使用方法等内容的探索研究,提出了用米非司酮配伍卡前列甲酯栓治疗方案,不仅有效提高了药物成效,还大大减轻了群众的痛苦。她没有就此止步, 1992 年开始进一步研制国产全合成和半合成米非司酮的临床对比性研究、米非司酮减量、米非司酮配伍进口和国产米索前列醇临床实验研究, 1999 年开始进行复方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临床实验,各项相关临床研究均通过国家审批,获得新药证书文号。乌教授通过辛勤的实践和多年的摸索,逐步总结出安全、便捷、高效、低副作用的终止早孕药物使用方案,造福有需要的育龄妇女。

退休后,乌教授放不下干了一辈子的事业,致力于研究和编写等工作,继续发挥余热。 2003 年主审卫生部和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的临床诊疗指南计划生育分册和常用计划生育操作常规,积极参与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的科研招标、评审、鉴定和编写等工作。还担任国家药品监督委员会新药评审、中国计划生育杂志、生殖医学杂志、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等有关杂志的常委和编委。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药具应用规范等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乌 教授的职业生涯获奖无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工作一等奖和先进个人奖等等都是了不起的成就,但获得人口计生领域最高奖——第六届中华人口奖科技奖还是让她十分激动,抱病参加了获奖者座谈会。“我都退休这么多年了,还能拿到这个奖,是对这一生工作的认可,国家还记着我的一点点贡献。”她珍惜得到的荣誉,却从不看重虚名浮利,她最开心的,还是这一辈子的努力没有白费,中国计划生育药具从一片空白,发展到与国际接轨,甚至部分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就是对她最大的安慰。中华人口奖的 5 万元奖金,乌教授决定全部无偿捐献给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为事业、为群众做更多的实事,“在前几年下乡调研的时候发现还是有很多群众生活困难,部分地区的服务力量还是不足,虽然我已经离开工作岗位了,但还是希望能为他们尽一些微薄的力量。”话语间带着的真诚和淡定使人很难将这位慈祥的老人与“专家、教授”联系在一起。对学术的严谨追求,对名利的淡然恬静,和对人民群众朴素的感情在静静的宣示着:其实,我是一个医生。

中国人口报社记者: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