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60岁以下独生子女特困家庭抚助行动"试点项目中期评估在重庆\四川举行
发布日期:2006-04-27 阅读:5258
  2002年,我会通过在甘肃、宁夏、四川、湖南和浙江等农村地区,对200多个乡镇的10万余户独生子女家庭的统计专访,从独生子女遭遇意外伤害而致困的家庭问题入手,形成了《遭遇意外风险的计划生育家庭亟需社会救助》的报告,促成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出台,从经济上解决了60岁以上计划生育特困家庭“养老无着”之忧。该项制度的受益对象是60岁以上自然形成的计划生育家庭,其所占比例很小。而真正为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而做出牺牲的计划生育家庭并没有得到关注,特别是那些因子女病残、死亡而夫妇年龄在60岁以下的农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实际困难没有得到解决。根据我们2002年的调查,农村独生子女遭意外伤残的比例和意外死亡的比例各为0.42%。根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对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原始数据千分之一抽样,2000年我国农村独生子女夭折率平均为0.8%,与调查结论高度吻合。全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3200多万户,由此推算全国农村累计约有这样的家庭30万户左右。他们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 独生子女病残、死亡导致家庭贫困。一些农村独生子女伤残后,其所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要由父母承担,有的伤残程度危及其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起码的生活和医疗费用已使父母不堪重负;在子女死亡原因的调查中发现,有超过半数者是病残不愈所致,这种情况更是加重了这些家庭的负担和贫困状况;在独生子女意外死亡后,父母特别是一些无法再生育的父母身心遭受致命打击,无心做事,内心孤寂,不仅造成生活困难,而且心理难以康复。
  2. 独生子女伤病得不到应有的治疗,丧失受教育的机会。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计划生育农户的农副业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计,尽管只有一个孩子,但在医疗、教育方面的支出很少。特别是那些困难家庭的子女得不到应有的健康护理,或有病不治,以至于病势恶化成为不可治愈的疾患。令人忧虑的是,这种情况在7—14岁病残的独生子女中比较突出。而孩子有病得不到应有的治疗,或病残可以上学而丧失受教育的机会。
  3. 独生子女伤亡,父母为养老无着担忧。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的农村,农民养老主要还是依赖于自己的子女,孩子越多,得到保障的概率越大。“养儿防老”不只是一种观念,更是存在的现实。走访独生子女死亡的农户,这些夫妇在伤痛之余,无不为自己的养老问题担忧。特别是在那些已过育龄期的夫妇中,这种担忧尤为强烈。

  在农村已有的30万户的基础上,按目前的风险发生几率,每年还将新增2万户左右。这些家庭在经济负担加重的同时,还有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是计划生育困难家庭也是整个社会困难群体中最令人揪心的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既不包含在《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之内,又不属于民政部门救助的鳏寡孤独残的五保户,更得不到其他政策的关注,被严重边缘化。

  为了探索对这一特殊群体在经济救助和精神抚慰方面的有效模式,我会分别于2005年6月、9月与四川省、重庆市人口计生委联合在四川、重庆启动了旨在重点调查个性化需求,研究促进政府建立相关救助机制的《六十岁以下农村独生子女特困家庭抚助行动》试点项目。四川和重庆是两个人口大省,一直以来严格实行控制人口政策,为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这两个地区独生子女夭折、病残,家庭困难的问题也最为突出,在全国具有代表性。

  2006年4月17日至24日,我会邀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对试点项目进行中期评估.

  图一:图为农村60岁以下独生子女特困家庭扶助行动项目评估座谈会现场.
  图二:项目评估小组在重庆市北碚区歇马店高坪村特困计生户陈光亮、刘承豪家中开展调查研究。
  图三:重庆市北碚区牙口村中年丧子户吴伦惠向理事长苗霞敬献鲜花,以表示对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开展扶助行动项目的感谢之情。
  图四:独生子女因遭遇意外死亡,使一些家庭成了中年丧子户代,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的关怀和资助下,他们走到了一起,成立了“真情互动联谊会”.她们已走出了孤独,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抚慰。图为重庆市北碚区“真情互动联谊会”的会员们用自编的文艺节目向项目评估小组汇报表演后的留念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