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12年,于全兴与幸福工程的点点滴滴
发布日期:2013-01-03 阅读:4711

向导指着前面说:“于教授,翻过这座山,那边的寨子里有很多贫困母亲。”

于全兴挎起摄影包,提起手提包,跟着向导走去:“多长时间能走到?”

“总得三个多小时。”

绑着三角架的摄影包里有两台相机及配套镜头,尽量多带的胶卷,还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手提包里装着衣服、药品、几瓶矿泉水,还有方便面。

每年的寒暑假,于全兴都要带上这身行囊,到中国西部最穷的地方去,用镜头记录当地贫困母亲的生存状态。他此行的身份是纪实摄影师,职业身份却是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为幸福工程义务拍摄贫困母亲,于全兴做了10年。10年中,他21次深入中国西部贫困地区,走访了64个贫困县、267个村寨,拍摄过820多位贫困母亲。

于全兴结缘幸福工程始于1996年母亲节。幸福工程天津组委会成立,于全兴参与了为母亲募捐全过程,穿梭于18个募捐点,为人们八方援手而激动、快乐着。募捐结束后,组织者、参与者随活动结束而结束,而于全兴则从这天开始关注贫困母亲。他查阅资料,了解中国西部地区贫困母亲的生活现状,当时中国仍有6500万贫困人口,其中有1500万是贫困母亲,这对他冲击很大。

1996年至2000年,于全兴年年向报社打报告“给我一年时间采访贫困母亲”,但均因时机未成熟而不能成行。在等待的日子里,于全兴搜集有关幸福工程文献。其中有一段报道让他“想起就肝颤,想起就想立刻走”——“生活在大巴山的一位母亲每天去远处挑水。一天因劳累饥饿,她背上水桶倾倒,继而滚下山崖。不堪生活重负的母亲也跳下山崖,以命祭水。”

他决心用照相机把她们记录下来,用照片动员人们关注贫困母亲这个群体。2001年,于全兴的夙愿终得实现。这一年间,他跑了西部11个省、34个贫困县,拍摄了301位贫困母亲。

用生命写实贫困母亲,触动灵魂的快门

2001年 1月,青藏高原风雪袭人,在一个当地用土坯垒就的“冬窝子”里面,于全兴看见了一双单纯、清澈然而却又是绝望与无助的大眼睛。她叫巴青才仁,当时 12岁。这个藏族小女孩一直蹲在墙边,用手臂顶着腹部,神色凄楚。经询问得知,她得这种肚子疼的病已经三年了,有时疼得会在寒冷的夜里低声呻吟,彻夜不眠,但是白天还要去山上挖虫草。她的父亲已经故去,全家 5人,52岁的母亲带着她们在苦撑这个家,一年仅有的600元收入不要说看病,就是吃饭与取暖都是大问题。于全兴当即决定要带着这个孩子去看病,因为那凄苦的眼神让他无法回避,因为他也是一个女儿的父亲。

到乡里招待所的时候,于全兴递给巴青才仁一个苹果。小女孩只咬了一口,就把苹果塞进了袍子里。于全兴问她为什么不继续吃。巴青才仁怯怯地说,她要把这个苹果带回家,要给她妈妈尝一尝。听到这里,于全兴这个高大坚强的北方汉子慌忙扭过脸去,走到门外失声痛哭,高原上冬天的风抽打着于全兴脸颊上温热的泪水,那一瞬,于全兴知道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回到房间,他把带来的水果全都送给了巴青才仁,然后带着她到州政府所在的结古镇,用自己的钱和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巴青才仁治了病———她患的是胆囊炎。

两个月后,乡长给正在西部采访的于全兴打来电话,说巴青才仁的病已经好了。那一天,周围的人发现原本已经非常疲惫的于全兴突然间情绪高涨,但是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以前,按下相机快门,那是在拍摄别人,那是个机械动作。可现在不一样了。于全兴回顾他这第一次采访经历时,这样说:“每当快门‘咔嚓’一声,我的心头就一动。也不知怎么的,我觉得她们不是外人……”

于全兴后来把他按动相机快门的这种感觉称为“触动”,因为他在取景框中看到的影像,不仅映入眼帘,而且激荡心头。他觉得,如果没有这种“触动”,他不可能在离开记者职业、成为大学教授后,仍然一次又一次地走向中国最穷困的地区,走到最需要救助的母亲们身边,义无反顾。

他曾数次陷入危险,和死神擦身而过,遭遇过泥石流,从山崖滑落。路途中的吃住简陋、行车凶险和高原反应在他看来都已不算什么。很多西部边远地区,交通闭塞,不通路不通邮,他无数次背着沉重的器材,爬走在泥泞的山间,跋涉数十公里回访曾经拍摄过的母亲。2004年年底去广西、云南前夕,于全兴为筹集路费卖了私车。他自己也在每次采访结束后,把衣服、药品全部捐掉,只留下回程够用的路费。有一次没算计好,钱全都捐没了,只好借钱回家。

2001~2003年,于全兴去西部采访拍摄6次。

2004~2007年,于全兴去西部采访拍摄12次。

2008~2010年,于全兴去西部采访拍摄3次。

“10年,往返21次,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于全兴沉思着说,“多少次从西部归来,发现自己的心还留在那边,做梦都想……”。在这10年中,他多次在西部奔走。对贫困母亲生存现状的直观感受,促使他去思考,如何用手中的相机,将她们的生存状况记录下来,传递开去,以引起社会广泛的重视和帮助。他深感,在自己竭尽全力为改变贫困母亲的命运而奔走呼吁的同时,贫困母亲也帮助他完成了人生的升华,改变、丰富了他的生命。

若不是怀着对贫困母亲的深切同情和关爱,对自己信仰的坚守和坚持,于全兴不会10年专注于做一件事:21次深入西部,无数次拿起相机,记得每一个拍摄过的母亲的名字,一次次为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摇旗呐喊。

用良知拍出母亲的尊严,激发人们思考

于全兴拍摄过一天筛4吨河沙只能挣9块钱的熊昌碧。拍摄过下了雨才能洗头的卫小爱和她的女儿。拍摄过重庆山区已经临产,却还在继续劳作的女人。拍摄过想卖血,可到了血站却卖不成的杨会。卖血需要身份证,她没有。办身份证需要20块钱,那是她家一个月的生活费……

拍摄母亲十多年,他经常流泪,却很少能捕捉到母亲的眼泪。“这些母亲很少抱怨她们的生活,很少因为谈到贫穷而掉泪,只有谈到孩子时,才会有泪水。她们更多的是一种对苦难的坚忍和对幸福的执著。”母亲可以无奈地承受贫困,但贫困却无法使她们的母爱打半点的折扣。贫困中完整的母爱,源自中华传统的美德,它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每一个有良知,每一个还懂得善良的人,都会去护卫住母亲们心底深藏的母性光辉,让它不熄、让它重新升腾,照耀和温暖她们的家庭、她们所生存的贫瘠村庄。

于是,“不拍母亲流泪的照片”。自与青海才仁巴毛,第一位母亲面对面,于全兴便对自己做出了专业要求“拍出母亲的尊严、顽强、坚韧、勇敢及承受力。”自此,于全兴在平等与尊重的立场上,客观、真实、直接地纪实报道母亲这一边缘群体。

他拍摄母亲的苦难,也拍摄母亲的幸福。他发现母亲脱贫后发自内心洋溢的笑容和从前伫立茅草屋前困顿麻木的眼神一样,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构筑这两种神情间桥梁的正是于全兴的辛苦与奔波。他感受着贫困母亲生活的变化,为这种变化而欣喜和鼓舞。

2010年“为了母亲的微笑——幸福工程十五中周年主题摄影展”在王府井大街展出。母亲的凄楚与喜悦在照片中对望,过去和现在在黑白与彩色间映衬。熙熙融融的人群在此驻足,农村和城市、西部和东部、贫穷和幸福开始对话。照片中那一张张笑脸,告诉人们扶贫工作解决的不仅仅是生存的问题,还有做人的尊严、生活的希望与幸福。

幸福工程因为于全兴的照片,才得以诠释内涵和意义。它也因有了于全兴这样的志愿者而为人所知、获得认可、关注和支持。在这些黑白或彩色的照片里,我们看到一种伟大的人文关怀。于全兴以他自己的方式、个人的力量,通过镜头把这种人文关怀和精神传达给全社会,也激发了全社会对贫困母亲的关爱和对中国扶贫事业的支持。

用影像呼唤爱心,给母亲一个发展的支点

顾彩莲,正是因为于全兴的拍摄而改变命运的典型。在云南,于全兴将相机对准顾彩莲,而顾彩莲总是弓着腰咳嗽。她低下头,面露愧色“生了第二个孩子后就胸口疼,经常咳嗽,全身没劲,一走路就喘,干不了地里活。”即便这样,她要编竹箩让丈夫在赶场时卖钱买盐。顾彩莲说话时不停咳嗽。于全兴问她是否去医院检查过?她没回答,而是说她儿子患有软骨病,她担忧6岁女儿干不动地里活。顾彩莲说这些话时,语气平静,面无表情,这让于全兴产生一种错觉“像是讲别人的事。”望着颓倾茅屋下贫病交加的母子三人,于全兴问顾彩莲有什么愿望?她脱口而出:“如果谁能帮我一些钱,养一头牛,转过年来下了小牛,我就可以还钱。”于全兴对准顾彩莲盼牛的眼神揿动快门。这张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经典照片随后被众媒体传播全国。

自此,一笔笔汇款让顾彩莲过上她做梦都梦不到的好日子。顾彩莲的脱贫事迹成为典型,再一次诠释了影像瞬间的世界名言“有激情的影像才有力量,有力量的影像才能有效地干预社会(桑塔格语)。”

2005年年初,于全兴回访顾彩莲。乍一见面,于全兴一时没认出又黑又瘦的她,村干部解释“忙的,有钱了嘛,家里地里有忙不完的活。”顾彩莲笑称于全兴恩人,她笑着向于全兴说——病好了,债还了,盖了石瓦房,有了自行车、缝纫机、录音机。养了3头牛,4只羊,3头猪和十几只鸡。2003年春节,她结婚11年来第一次杀年猪……顾彩莲说的土话,于全兴听不懂,但他懂得她的身体语言,她作揖流泪微笑。一会工夫,她家挤满了乡亲。这让于全兴记起4年前,因为贫穷,村民不愿与她家来往。一瞧不起二怕借钱。如今,全村首富的顾家成了聚会点。望着顾彩莲的笑脸,于全兴二问顾彩莲往后的愿望,她的回答竟使于全兴的泪水濡湿了取景框“让孩子到县城读书。”

2001年一年,于全兴5赴西部。在西部9省34个贫困县拍摄了301位母亲。如果说那一年他主要是怀揣摄影师的个人梦想踏上西部,那么以后的往返则是以志愿者身份帮助母亲实现拥有幸福的梦想。10年里,他拍摄了820位母亲。于全兴的所为已超出了一个摄影师的视觉表达。

21趟西部行,理想主义的于全兴每次都怀揣 “愿所有母亲都有顾彩莲一样的运气”的美好愿望前往。他在化缘中走过这10年,其经历如同解海龙“见人就说希望工程,恳请人们给予孩子希望。”于全兴亦然。他劝募时,眼镜后面常泛泪光,乃至熟人称他是把幸福工程挂在嘴边的“祥林嫂”。

每次回津路上,阿基米德名言总在脑中浮现“给我一个支点,我便能撬动地球。”于全兴套用此话“给母亲一点资助,她便能摆脱贫困。”于全兴对西部脱贫的思考是:“帮母亲等于帮孩子帮家庭。母亲帮孩子是可持续的,所以帮母亲是帮根。”于全兴在募集善款时,多以这样的话劝募“家庭是社会细胞,母亲是家庭核心,帮母亲则是帮一家人。”2004年年底,于全兴在甘肃会宁县新添堡乡拍摄了帮根场面。于全兴带来的幸福工程的善款使4位母亲拥有了梦寐以求的牛。牵牛时,4位母亲一身过年装扮——新衣、花头巾、簇新单布鞋。时值寒冬,大地积雪。于全兴问母亲“脚不冷啊”,她们笑答:“家有喜事了嘛。”

幸福工程正是围绕“治穷、治愚、治病”相结合,“小额资助、直接到人、滚动运作、劳动脱贫”的方式扶助贫困母亲发展家庭经济,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她们增加收入,提高经济和社会地位。于全兴在西部所观察和体验到的贫困母亲的生存艰难之处和贫困原因,跟幸福工程的救助理念与方式完全吻合。这也是为什么10年来他一直都是幸福工程最坚定的志愿者和宣传者。

2002年母亲节(5月11日)及世界人口日(7月11日),于全兴在京展览《走近贫困母亲——幸福工程西部行纪实摄影》。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新快报、杭州日报、都市快报、华夏时报、大众摄影杂志等众媒体将母亲影像传播全国。随后,幸福工程组委会收到捐款200多万。

2004年,上海电视台《新闻观察》栏目到天津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和喀喇沁旗跟踪于全兴采访拍摄专题《母亲的肖像》。安徽卫视《记者档案》栏目对他进行了人物访谈。新浪网热点问题栏目开设了于全兴拍摄的《为了贫困母亲的明天》纪实摄影专题讨论。贫困母亲这个弱势群体第一次引起年轻网友的关注,引起了他们对中国扶贫事业的广泛思考。同年,三幅《幸福工程》摄影作品在广东美术馆“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首展,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地巡展;2006年5月18日至8月27日在德国法兰克福现代博物馆、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慕尼黑当代艺术博物馆、柏林摄影博物馆、德雷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巡回展出。贫困母亲的故事被更多人了解,海内外的捐款再次涌向幸福工程。

2005年,《母亲——中国幸福工程西部纪实摄影展》在天津展出。于全兴获得天津市十佳志愿者之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幸福工程全国组委会成立十周年表彰大会上,他获“爱心奉献奖”。中央电视台七套《乡约》栏目,天津电视台等媒体都到农村贫困地区,实地跟踪于全兴采访拍摄了专题记录片。在新疆兵团采访拍摄期间,于全兴还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直播间录制了《镜头中的贫困母亲》人物访谈节目。作为幸福工程的志愿者,于全兴因其在扶贫事业中的突出贡献和动人事迹获得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候选人。

2006年,于全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他多次在湖南卫视、北京青年报人物在线、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中国摄影报、神州晚报、成都晚报、南京日报等媒体上接受采访,一次又一次向人们介绍贫困母亲的故事,呼吁社会有识之士关注西部扶贫。

针对于全兴拍摄的大量贫困母亲图片,幸福工程开辟了结对救助专栏,把他拍摄的贫困母亲照片一一放在网站上,配上对母亲的简单介绍说明,由网友点击认捐。这一新颖的救助形式,很快得到社会响应。网友们看到贫困母亲的照片无不动容,纷纷捐款。越来越多的贫困母亲因为于全兴的拍摄,命运发生了转变。

从2006年到2009年,在贵州、云南、青海、宁夏、四川、重庆、新疆等地,通过于全兴的照片而获得结对救助的贫困母亲就有236位,共计发放688500元救助金。这些善款都被贫困母亲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发展家庭经济。更重要的是,他采访事迹的资料,给组委会设立和拨款提供了参考。除了这样的直接救助,因为于全兴的行动受到感召而加入志愿者行列的人也越来越多;因为于全兴的宣传而得知幸福工程,从而向贫困母亲慷慨解囊的爱心人士更是数不胜数。

2007年,于全兴获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和首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基金”奖。他所拍摄的《母亲系列》,数次在慈善晚会上拍卖,所拍善款全都捐给幸福工程。

2008年,《贫困母亲》纪实摄影展在广东连州国际摄影大展中展出。

2009年,《贫困母亲》纪实摄影展在北京宛平“1949-2009当代中国纪实摄影”大展中展出。

2010年,图文书《母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贫困母亲》纪实摄影展在上海国际摄影周中展出。6月17-18日《为了母亲的微笑——幸福工程15周年主题摄影展》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展出。三百多幅浓缩了贫困母亲的苦难与幸福的照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人们在照片前驻足浏览,默默流泪。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环球人物、公益时报等多家媒体对他进行专访。读者、青年文摘纷纷报道于全兴和贫困母亲的事迹。善款又一次汇涌向幸福工程。

到2012年12月,于全兴已27次到中国西部,走访了85个国家级贫困县,186个乡镇,297个村寨,采访拍摄了1033位贫困母亲。

截止到2012年年底,“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的足迹已经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在471个县(市、区)设立了项目点,累计投入资金9.3亿,救助贫困母亲26.5万人,惠及人口118万。根据清华大学专家的调研评估,经幸福工程救助后的贫困母亲家庭的脱贫率达89.5%。

于全兴和他的照片,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