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重走幸福路--走进湖北采访日志
发布日期:2014-07-07 阅读:5239

“幸福工程”重走幸福路--走进湖北采访日志

时间:2014年6月30日至7月5日  李士强


继回访宁夏、福建的幸福母亲后,2014年6月30日至7月5日,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项目官员李士强与光明网主持人庞聪、图文记者邱晓琴、摄像记者王恩慧走进湖北省咸宁市、宜都市,对幸福工程受助母亲和基层工作者进行采访。

DAY 1

为了充分利用采访时间,与前两次一样,一行四人乘坐30日最早班次的航班前往湖北。上午9:30抵达武汉后,在地方合作伙伴湖北省计生协组群部部长梅红、主任科员付雪静的陪同下,大家直接奔赴咸宁市幸福工程项目点。

咸宁市地处鄂东南,总人口300万。从2009年第一笔7万元“幸福工程”项目资金起步,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共接受人基会资助147万元,并通过政府资助、社会捐助、政策扶助等方式筹集整合1亿多元资金,在全市全面实施“幸福工程”。目前,6个县(市、区)有5个被确定为“幸福工程”项目县。

2012年5月,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幸福工程”全国组委会主任顾秀莲专程到咸宁市考察“幸福工程”;2013年10月,人基会理事长赵炳礼、国家卫计委家庭发展司司长王海东一行来咸宁市考察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并给予了很高评价。

30日下午3:00,采访组一行来到咸安区双溪桥镇陈祠村幸福工程受助母亲徐英珍家中采访。

采访组一行与徐英珍夫妇亲切座谈

徐英珍、王希刚夫妇祖籍四川,都出生在贫穷落后的小山村,1983年结婚后生育两女。因家庭贫困,吃不饱、穿不暖,被迫于1989年迁到此地落户,靠做农活为生。

刚迁来时,田无一垅,房无一间,且上有老父、老母赡养,下有女儿读书。更不幸的是,2005年,在广东打工的大女儿出了车祸,双腿被压断,而肇事者逃之夭夭。为了挽救女儿性命,徐英珍擦干眼泪四处务工,虽然勤俭节约,但还是背负了几万元债务。

2009年,幸福工程在咸宁市正式开展,徐英珍作为首批救助对象,得到无息贷款1万元,双溪桥镇幸福工程办公室送去无息贷款2万元,累计3万元资金帮她们建起了800㎡的鸡舍,还建起了住房。通过养鸡,她家每年纯收入达4万多元。

徐英珍在打理鸡舍

几年下来,徐英珍一家不仅还清了债务,家中还添置了彩电、冰箱、热水器等电器,并将鸡舍规模扩大。徐英珍夫妇依靠幸福工程救助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使自己走上了富裕之路,她还毫不保留的将自己的养鸡经验传授给别人,带动周边妇女致富奔小康,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

双溪桥镇党委委员陈四清接受采访

记者随后采访了双溪桥镇分管计划生育工作的党委委员陈四清,他提到:“2009年开始的幸福工程帮扶工作救助了29户贫困母亲并取得一定效果后,2010年初,通过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决定建立长期帮扶机制,在镇上设立‘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基金’,并做了大量的摸底、宣传、策划、筹备、协调、座谈等工作。

2010年5月,组织省、市、区各级协会领导及社会爱心人士举办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募捐活动,现场募集资金25.6万元。相继成立镇幸福工程资金管理办公室及领导小组,完善了各种管理制度,救助贫困母亲25人次,提供就业102人,为广大贫困家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他还提到咸宁市做大做强幸福工程的共识和理念:“大力实施‘幸福工程’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大力实施‘幸福工程’是对计生家庭补偿的需要、大力实施‘幸福工程’是推动计生工作转型的需要”。

DAY 2

幸福母亲汪丁萍在自家吊瓜基地前接受采访

7月1日上午8:30,采访组一行来到咸宁市崇阳县港口乡横岭村,采访对象是靠种植吊瓜致富的母亲汪丁萍。

在种植吊瓜之前,汪丁萍和丈夫在外打工,月收入只有800元。2008年,在港口乡政府和计划生育协会的推动下,吊瓜种植在港口乡全面铺开,汪丁萍一家首批进行了种植。乡计生协不仅向农户提供种苗、化肥等基本物资,还隔三差五到田地提供技术指导。第一年纯收入2.2万元,加上其它收入,合计收入有4万元。

尝到吊瓜种植的甜头后,汪丁萍一家希望把种植面积扩大,但资金不够,也没有那么多田地。在向亲戚朋友借贷无果后,只好向乡计生协求助。乡计生协决定在“幸福工程”的项目资金中优先给予2万元,同时,又帮她租赁了外出务工村民的20亩闲置田地,并且送去了最新品种种苗。去年她家25亩吊瓜净赚近10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她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吊瓜种植合作社,队伍越来越大。“种吊瓜赚钱了,邻里间关系越来越和睦了,真的感谢幸福工程项目,感谢乡计生协,让我们老百姓感受到了幸福!”汪丁萍对记者说。


幸福母亲杨谷奇在自家猪圈给猪喂食

下午,我们来到沙坪镇古城村,来到幸福母亲杨谷奇的精品果园基地。作为农村贫困户,杨谷奇曾一度四面楚歌,丈夫何锦龙依靠在家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

2000年,杨谷奇率先承包下150亩荒山,开始果园种植之旅。长期的投入,致使杨谷奇家庭捉襟见肘,随着新的投入倍增,资金能否跟上再次成了困扰她的难题。沙坪镇幸福工程项目办了解情况后,从幸福工程账户上启动2万元,及时送到杨谷奇手上,使她的致富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无力实施的东西,瞬间能做了,这种感觉是幸福的!”杨谷奇坦言,自己从小追寻的幸福梦,从未如此清晰,也从未如此真实!“我穷过,现在尝到了幸福的滋味。饮水要思源,现在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也要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富裕。”杨谷奇坚定的说。

如今,杨谷奇的致富路已经从种植水果扩大到圈养牲畜、放养鸡鹅、承包鱼塘,逐步形成了集生态养殖、观光垂钓于一体的示范农庄。

DAY 3

徐尾女在向记者展示她每天编织渔网的工作

7月2日上午10:30,采访组驱车两小时来到通山县慈口乡,计划采访脱贫母亲代表徐尾女。由于正值南方梅雨季节,这一天雨下得更大,采访组不得不先到徐尾女家中进行访谈,了解情况,并拍摄她在家中编织渔网的场景。

见雨势不停,大家先到乡政府食堂用了午餐,并跟乡里领导干部进行了座谈。因日程紧密,下午雨还没停,大家依然撑伞上了船,去到徐尾女一家在湖中养鱼的地点,她的丈夫也划船来到自家网箱的位置,检查自家鱼苗的情况。之间,徐尾女还抱起了一只已经长到十多斤的大鱼给大家看,她的脸上则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3年5月,慈口乡被人基会确定为幸福工程项目点,将中直机关的捐赠款50万元和地方配套资金50万元共计100万元幸福工程救助资金下拨给该乡发展网箱养鱼和橘橙改造,徐尾女有幸被筛选为受助项目户。拿到善款后,徐尾女决定扩大养殖规模,改进养殖方法,既节约了成本和精力,又能创造最大经济效益,这种方法被总结为一年三次移植养鱼法,被普遍推广。

去年,徐尾女联合20名村妇女成立了“慈口村网箱养鱼合作社”和“慈口村柑橘种植合作社”,发挥合作社在规划、管理、销售等方面的作用,引进产品新加工企业,延长渔业利润链条,推动贫困母亲增加收益。

下午4:30,咸宁采访结束,采访组一行回到武汉入住休息。

DAY 4

7月3日早上8:00,采访组一行用完早餐后出发前往宜都,此行近350公里,抵达宜都已经是中午12:30,入住酒店并简单用完午餐后,大家即前往潘家湾土家族乡吕家坳村采访幸福工程受助母亲邓德会。

邓德会在自家茶园接受采访

1997年,邓德会一家抓住乡村两级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动员全家老少齐上阵,开垦了7亩荒山,种上了茶叶。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00年她家的茶叶已经成园,但茶叶是一种高投入才能高产出的经济作物,施肥、打药都要提前花钱投资。到2000年春,家底薄的她已经负债累累,连种地的种子和茶叶施肥所用的化肥都买不起,该借的地方都借了,信用社还有旧帐未还而贷不到款,怎么办呢?眼看着她奋斗几年的劳动成果就要付诸东流。正当她苦苦发愁,求借无门的时候,村计生协会上门给她带来了好消息:国家实施“幸福工程”项目,吕家坳村被列入了项目试点村,她成了帮扶对象,可以向她提供2000元无息项目款。领到了这笔“救命钱”后,她用这笔钱买回了肥料和农药,及时追上了茶叶肥。在她和丈夫的精心管理下,当年她家的茶叶收入就达到了亩平800元,一年有了将近3000元的纯收入。

2001年吕家坳村农户发展茶叶越来越多,随着茶叶产量的增加,更多茶叶需要加工并外销,加工茶叶赚钱机会大,她就又萌生了建一家茶叶加工厂的念头。于是她向幸福工程项目办递交了第二年的救助申请,用2000元项目款购买了部分茶叶加工机械,从事茶叶加工。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茶叶加工生意越做越大。到2006年,她拥有了一家规模不小的茶叶加工厂,7亩高产茶园,每年喂养10头猪、5只羊,每年有6万元毛收入,纯收入3万多元。不仅还清了计生协会的项目款和所有债务,而且还有了一笔不少的存款。一跃成为全国的“幸福母亲”。

幸福母亲邓德会

DAY 5

7月4日上午,采访组同样冒雨来到枝城镇架锅山村,采访一位种菜女能人--陆帮芹。说起陆帮芹,村里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凭借1亩6分菜地,短短两年时间就还清了12000多元的债务。你要问她是怎么扔掉贫困帽子的,她说是幸福工程给帮的忙。

宜都市枝城镇第一轮幸福工程项目于1997年全面铺开,陆帮芹则是全村第一位受到资助的贫困母亲。有着初中文化的丈夫陈德全平时就爱倒腾蔬菜、瓜果到附近的厂矿销售,这次有了幸福工程2000元项目款,小两口就商量着拉扯一个大棚来种菜,再把菜弄到厂子里去卖。说干就干,种子、薄膜、农药一股脑全搬了回来。听说陆帮芹要种菜,幸福工程项目办的工作人员请来了专家为她免费提供技术服务。

第二年春天,在附近菜市场里,每天都能看到陆帮芹夫妇忙碌的身影。由于她们的菜新鲜,价格合理,大家都爱买她的菜,食堂和几家餐馆专门和她签了合同,销路不用愁了,两人的眉头总算舒展开了,蔬菜品种也多了起来,左邻右舍都管她叫“蔬菜专业户”。

如今,债务早已还清,家电购置齐全,也早已住上了小洋楼,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陆帮芹勤劳致富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在美丽的山村里,为后来的致富能人们提供了绝好的正能量和精神支持。

全国百佳脱贫母亲陆帮芹


最后,记者采访了宜都市王家畈镇幸福工程工作者、镇计生办主任何诗菊。1999年以来,王家畈镇启动幸福工程,开展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坚持把实施幸福工程作为推动全镇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切入点,架起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修建了一条山区贫困母亲通往小康生活的“致富路”。近10年来,全镇有300个贫困母亲参与幸福工程项目,累计为115个贫困母亲投放贷款18万元。通过项目到田、技术要领到人、贷款资金到户的扶持,使被救助的农户年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地平均水平,实现了脱贫的预期目标。幸福工程的实施,为山区贫困母亲撑起一片蓝天,洒满了幸福的阳光。

幸福工程基层工作者何诗菊接受采访


4日下午,采访组一行与湖北省计生协领导一行在大雨中赶回武汉,5日中午,采访组返回北京。至此,“幸福工程”重走幸福路--走进湖北活动圆满结束。


图/文 李士强  编辑/李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