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报】让幸福永远牵着你的手——幸福工程实施20周年回眸
发布日期:2015-05-14 阅读:3475

“幸福工程帮了我大忙,有了这2万元,就可以扩大养殖规模。”近日,在福建省连城县隔川乡井坑村胡华园的白鸭养殖场,乡计生协干部给她送来第9轮幸福工程项目救助金2万元,她感激地说道。胡华园夫妇从事白鸭养殖多年,规模较小,一直想扩大规模却苦于没有资金,乡计生协的干部了解后,帮助申请幸福工程项目救助金。“乡里还请来畜牧水产局技术人员教我规模标准养殖技术,今年预计可以出栏白鸭4000多羽,脱贫不成问题。”胡华园对未来充满希望。

连城县是福建省首批开展幸福工程的县之一,自2006年实施幸福工程以来,共实施了9轮救助计划,投入幸福工程滚动救助资金300多万元,救助贫困计生家庭400多户,脱贫率达100%。

连城县是幸福工程20年做大做强的典型案例。1995年2月,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和中国人口报社联合开展了“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公益项目。20年来,在社会各界及爱心人士的关心支持下,该项目已经在全国29个省(区、市)的669个县落地生根,累计救助贫困母亲29.2万人,惠及人口128万。幸福工程先后荣获民政部“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扶贫创新项目”称号。

“小额资助,直接到人,滚动运作,劳动脱贫”——成功探索指向明确和简便易行的救助模式

还记得幸福工程标志性图片中,贫困母亲黄继美背篓中那个不到一岁、哭泣着的小女孩吗?这个小女孩如今已是一个阳光、漂亮的大学生了!黄继美的女儿朱秋峡参加了2014年高考,以460分的成绩被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护理专业录取了。“没有幸福工程,就没有我的今天,更无法想象我的女儿会成为大学生!”当记者在四川省宣汉县采访时,黄继美激动地说出了这番话。

黄继美,一个大山深处的贫困母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幸福工程的资助下,走上了小康幸福路。从一字不识到能读书看报,从温饱不能解决到年收入四五万元,从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连县城都没去过到两次来到北京并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2013年8月5日,在县、乡计生协的推荐下,黄继美应邀赴成都参加了四川省第十二次妇女代表大会。同年12月参加了县第十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幸福工程的帮助下,黄继美收获了经济、政治、精神的财富。

一个母亲成就的是一个家庭,幸福工程不仅改变了黄继美的命运,更改变了她女儿的人生轨迹。

幸福工程首创了以贫困母亲为救助对象的公益项目,指向明确,抓住了扶贫的关键,救助了最需要救助的人。创立之初,幸福工程就明确了救助模式是:“小额资助,直接到人,滚动运作,劳动脱贫。”这个模式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救助款项不必经过繁琐的程序,只要是符合幸福工程救助办法的规定、经过村委会张榜公布、群众认可的贫困母亲,就可以直接拿到救助款;二是坚持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农村实际和贫困母亲能力的扶贫项目,培养和鼓励贫困母亲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通过劳动脱贫致富,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帮助她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良好心态;三是幸福工程的救助款是脱贫致富的种子基金,不是一般的救济款,不能吃光花净,使用一定周期之后,还要归还幸福工程基层组织,用于扶助其他贫困母亲。因此,贫困母亲拿到这笔钱的同时,也信守了一份承诺,承担了一份责任,增添了一份动力。

规模化、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 ——把幸福工程公益慈善品牌做大做强

上海市在实施幸福工程过程中,结合贫困母亲的现状和需求,不断探索适应形势发展的项目运作模式,扶持一些专业合作社作为幸福工程项目点,吸纳周边贫困母亲进入合作社创业、务工,通过合作社这个“大手”,拉着贫困母亲的“小手”,一起向前迈进,实现合作社发展和贫困母亲脱贫的双赢。北京市财政贴息8000万元,拉动金融机构贷款12亿元,先后帮助5万户贫困家庭增收致富;福建的“公司(基地)带农户”、贵州的“万千才富”行动、河北易县的“小额信贷”、内蒙古喀喇沁旗的“幸福工程可持续发展模式”等,保证资金投入,扶持受助家庭规模化、可持续发展。

幸福工程20年,各地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整合资源,扩大项目规模,增强救助效果,实现了由一家一户救助向规模化、产业化扶贫的转变。

在救助规模扩大的同时,幸福工程的救助资金规模也不断扩大,20年来,累计筹集善款11.89亿元,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都慷慨解囊。其中,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干部职工连续18年为贫困母亲献爱心、送温暖,累计捐赠善款7125万元,设立结对项目点151个,救助贫困母亲8万余名。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定期或不定期地捐款捐物,成为幸福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20年来,幸福工程着力制度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和准确及时的公开透明,保证了幸福工程的社会公信力。2001年,全国组委会开发《幸福工程管理软件》并适时进行提档升级,利用网络信息系统上报数据,了解项目进展,掌握工作动态,对项目实时监管。2010年,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审计要求,项目资金回收到全国组委会,实现了国家层面监管下的资金有效滚动。2011年,幸福工程实行项目公开招标,面向社会公示信息,严格审核项目文本,大大提升了资金使用及项目运作的公开透明度。多年来,除经常组织捐赠代表到项目点考察,进村入户了解受助母亲生产、生活及项目运行状况之外,还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先后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等专业机构对项目绩效进行综合评估。

在幸福工程的基础上,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还陆续开展了幸福微笑、幸福书屋、幸福家园、幸福围巾、幸福青春校园行等系列公益活动,形成了“幸福”品牌系列公益慈善项目。

“治穷、治愚、治病”并举——传递大爱,传播公益理念,幸福工程彰显强大生命力

幸福工程有一支贴近群众的工作网络,各级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健全、会员众多、群众工作经验丰富,不仅是执行项目的重要依托,而且是实现“三治(治穷、治愚、治病)”目标的有力保证。

在农村,导致母亲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从主观层面分析,主要有两类:一是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思想落后守旧,不思进取;二是自己或家人长期患病,因病致贫,使她们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幸福工程利用覆盖农村的人口计生网络,大力普及生殖保健、种植、养殖、加工等知识,帮助贫困母亲解决了想富、敢富、会富、能富的问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发挥公益慈善组织特色优势,为基层计生服务站捐赠了大批医疗设备和药品,辅助开展关爱女性健康、生殖健康援助等公益项目,累计为223.3万名贫困母亲提供义诊咨询,普查普治常见妇科疾病76.6万人。

“三治”并重、互补,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助母亲通过勤劳致富,手里有了钱,腰杆子硬了,说话做事的底气也足了,许多人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有的当上了村干部,有的被选为先进模范、人大代表。全国涌现出刘希艳、阮美银、高升秀等一大批致富能手和企业带头人。昔日那些愁眉苦脸的贫困母亲,今天变为自强自信的幸福母亲。她们致富不忘乡亲,主动感恩回馈社会,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身边的姐妹们,带动更多的人致富发展。幸福工程的辐射力、影响力不断扩大,湖北、河南等省级组委会充分利用商会组织、同乡会等社会资源,成立地方幸福工程专项基金,广泛筹募善款,致力于解决当地更多贫困母亲的生产、生活、生育问题,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认可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20年来,幸福工程为促进我国人口转型发展和扶贫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年来,幸福工程用爱心行动架起全社会关爱贫困母亲的桥梁,传递了正能量;20年来,幸福工程“纳福”成千上万贫困母亲,点滴清泉润泽贫困母亲家庭。

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个十年,二十年。


(来源:中国人口报2015年5月12日一版 记者: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