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
帮助困境母亲,建设幸福家庭编者按: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衰。因为贫穷,赵芬夫妻在村里抬不起头来;因为贫穷,夫妻在村里说不起话来。然而,在“幸福工程”的帮助下,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从此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靠天吃饭,出路在哪?
1997年4月,21岁的赵芬与大自己7岁的同村男青年赵德权迈入了神圣的婚姻殿堂。婚后,夫妻恩爱,琴瑟和谐。然而赵芬和丈夫李德权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靠几亩薄地维持生计,一年辛苦下来,不但攒不了钱,供孩子上学、孝养父母、补贴家用还要到处举债。想干点儿事,挣点钱,又没有资本,一家人只好苦苦地熬日子。
人们常说:母亲是一个家庭的半边天!对一个家庭而言母亲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母亲是支撑和促使一个家庭前进和运转的力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农村种地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虽然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一家人在一起还是挺温暖、挺踏实的。2012年赵德权夫妇种植了十多亩烤烟,烤烟长势良好,夫妇俩都很高兴,然而一场暴风雨过后,十几亩烤烟化为乌有,辛劳一年营务的庄稼,还没等收获,就被冰雹打光了,一夜之间妇夫二人的生活跌入低谷,原本生活拮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政府救助,岂能长久?
村委会和计生协在了解到赵芬家的情况后,将他们一家人纳入“低保”及重点贫困救助对象中,给予了她克服眼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活境况。
没有固定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光靠政府的救助,这也不是一个长久之事,于是赵芬夫妇突发奇想,想通过搞养殖来改善生活,在她们家那里好多人家养殖黑山羊效益都很不错,可是养殖需要资金和技术,哪来的创业资金呢? 多方借钱,但分文没借着。
★幸福工程,绽放幸福花
正当夫妻俩为创业资金发愁,打算放弃养殖致富梦时,2012年3月岔河乡计生协会了解到赵芬的想法和资金缺乏的难处后,立即帮助赵芬申请了“幸福工程”款5000元,之后乡计生协会协调信用社帮助她家贷了3万元无息贷款,幸福工程如春风吹进了赵芬的心,如春雨润泽着赵芬一家。
有了资金的支持,夫妻俩便分工协作,跑市场、建棚舍,忙过不停,很快棚舍就建好了,养了5头母羊、2头母牛、1头母猪,就这样开始了夫妻俩的养殖生活。3年来,起早贪黑,从清洗猪舍、打预防针、切猪食等都是夫妻俩,勤奋的赵芬一下子富裕起来,让周围群众很是羡慕。
赵芬对笔者这样说道:政府家(当地人对乡党委政府的称呼)帮助我得到5000块钱的幸福工程款、3万元无息贷款,我就到老岔河(原岔河政府所在地)去买了能繁母猪和种养开始搞养殖,种点烤烟,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土坯房变“小洋楼”
走进赵芬家,原来低矮简陋的土坯房摇身变成了现在的二层小洋楼,家里购置了彩色电视机,饮水机等家电,地上还贴上了光亮的地板砖,楼下的门面房里开起了小卖部,一改以前贫困落后的生活状况。现在赵芬家的生活过的越来越有滋有味了,她的脸上总是会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她家2014年种植了烤烟10亩,出栏了黑山羊11只、肥猪2头、猪仔28头,年收入7 万余元。
原来的土坯房刷上白灰成了他家过去生活的象征和回忆。
现在,赵芬夫妻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赵芬的丈夫赵德权说:“现在我们夫妻俩富裕了,幸福工程款也还了,盖了二层楼新房,再也不怕下雨房子漏水了”。
★ 致富不忘乡亲,真情回报社会
种子从萌芽、破土到茁壮成长,需要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营养,当他长成参天大树时,一定不会忘记曾经的滴水之恩。
赵芬时常这样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她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常年亲自上门到群众家中传授养殖经验,毫不保留地将养殖技术传授给乡亲们,带动了周边十几户困难群众走上了养殖致富路,深受群众好评。赵芬则说,为乡亲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回馈社会是理所应当的。她说,要是没有幸福工程、妇女小贷等国家政策的支持,拉了她一把,她不可能从一贫如洗走到脱贫过上幸福生活 。
幸福工程实施前的土坯房
新建二层楼小洋房
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
资料来源:威宁县计划生育协会 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