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坚持民生导向 树计生惠民工程品牌 重庆“五到位”统筹推进创建幸福家庭活动
发布日期:2016-01-05 阅读:2413

  自国家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以来,重庆市以创建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文明、健康、优生、致富、奉献”主题,扎实开展“宣传倡导、健康促进、致富发展”三大活动,工作机制日趋成熟、基层创建亮点纷呈、群众参与热情高涨,人民健康水平明显增强、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现将活动进展情况函告如下:


  一、创建活动进展情况

  (一)党政重视程度到位,着力完善政策体系。

  1.着力构建统筹协调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将幸福家庭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纳入民生工程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细化工作措施,整合社会资源,全面开展创建活动。一是专题研究部署。市政府多次组织卫生计生、教育、城乡建设、扶贫等部门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幸福家庭创建工作,并在全市卫生计生工作会上进行安排部署,明确要求“总结经验,深入实施,确保实效”。二是加强目标考核。在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重庆市统筹人口发展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和市统筹人口发展领导小组出台的《成员单位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办法》中,将幸福家庭创建活动作为重要内容。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市政府落实到位资金400万元,筹备成立重庆市人口福利基金会;32个区县设立生育关怀基金,筹集资金总额3709万元。四是强化部门协作。2015年6月,借调整全市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机构的时机,明确把家庭发展纳入工作目标,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为创建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区县党委、政府积极行动,制定出台实施意见,成立创建领导小组,明确卫生计生委牵头抓总,宣传、文化、教育、财政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协调推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2.着力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一是国家利益导向“两项制度”不断完善。建立奖扶特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现特别扶助金标准城乡统筹,对计生手术并发症人员实行特别扶助和医疗救助,扩大受益面。目前,重庆市农村独生子和双女家庭父母的奖扶标准每人每月90元,农村独生女家庭父母的奖扶标准每人每月130元,独生子女残疾家庭父母扶助标准每人每月340元,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父母扶助标准每人每月390元。二是对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惠政策不断拓展。重庆市建立了计划生育父母年老奖励制度,独生子女父母领取职工养老保险、退休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时,增发3%、5%或120元养老金;建立了奖励扶助对象参加城乡合作医疗保险补贴制度,个人缴费部分,奖扶对象财政补贴80%、特扶对象财政全额承担;将农村独生子女四级残疾家庭纳入特扶范围;规定农村独生女在报考市属院校时,在各批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下5分以内(含5分)视为达线;实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意外伤害及疾病住院补贴保险制度。2015年,共为511248名奖扶对象兑现奖扶金6.06亿元,为55305名特扶对象兑现特扶金2.21亿元,兑现及时率达86.40 %。

  (二)宣传倡导普及到位,强力营造创建氛围。

  1.加强社会宣传大造声势。将幸福家庭行动列为常态宣传内容,加大社会宣传力度。一是通过人口学校、文化大院等阵地,组建花棍队、坝坝舞队等队伍,借助“计生赶场”等载体,通过“幸福家庭宣讲团”、“新家庭故事会”、“农门阵”等形式,身边人讲身边事,大力弘扬家庭传统美德。二是与市委宣传部、市教委等部门联合开展“你健康、我服务”,与市药监局、市科协联合开展“合理用药、共享健康”等宣传服务活动,帮助群众树立健康文明意识,形成良好生活习惯。三是与重庆广电集团签订“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共享大型公益健康科普节目《不健不散》,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四是探索建立“重庆卫生计生”官方微信、微博,强化新媒体宣传。

  2.开展文化活动家喻户晓。一是建立“天地五双”宣传模式。即“空中五条线”(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电话咨询)和“地上五阵地”(人口学校、人口文化俱乐部、婚育文化宣教室、新家庭文化屋、人口文化大院)。二是打造慈孝文化基地。广泛开展慈孝文化进校园活动,将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的《寸草心》慈孝文化校本教材,供1至9年级学生使用,将慈孝文化纳入课堂教学。同时结合家庭人口文化,将国学经典、美文名句图文并茂地展现于文化墙、文化长廊。通过把 “文明、奉献”在家庭中的意义充分表现于外,孝行天下、文明奉献蔚然成风。三是开展幸福家庭“五评”活动。制定“五好文明家庭”、“和谐幸福家庭”、“好婆婆”、“好媳妇”、“优秀独生女孩”评选表彰办法,对评选出的“五好”通报表彰,通过村村通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公开宣传她们的先进事迹,引导群众树立文明诚信、优生优育、勤劳致富、健康生活的社会新风尚。

  3.建立评价体系亮点突出。借助西南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的智力团队,开展幸福家庭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研究,并邀请西南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社会学专家、人口理论学专家进行了专家论证,建立起《幸福家庭指标体系》,将幸福家庭指标分为身体健康、家庭关系、优生优育、勤劳致富和奉献社会4个一级指标,共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生殖健康、致富途径、奉献社会、节能环保等16个二级指标,将幸福家庭指标进行了细化与量化,为促进家庭和谐打下了理论基础,为做好全市创建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健康促进开展到位,奋力守护家庭健康。

  1.切实加强家庭健康服务。一是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以家庭为单位启动全国首次“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在渝中区、江北区、永川区、铜梁区启动青少年健康发展、科学育儿和“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试点。二是深化青春健康教育。定期邀请生殖健康专家到高校、中学进行青春期健康知识讲座,联合市教委、团委等6个部门开展“青春健康高校行”大型公益活动,举办知识讲座共2000余场(次),渝中区、重庆医高专成为全国首批青春健康教育示范基地。三是开展老龄健康服务。启动“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和计生家庭养老照护试点工作。

  2.切实加强生殖健康和优生服务。一是提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广泛开展免费生殖健康检查活动,全市有387万名已婚育龄妇女享受到每年一次的免费服务。二是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检查人数15.7万人,覆盖率92%。三是强力推进出生缺陷三级干预。将产前唐氏综合症免费筛查纳入全市25件重点民生实事,市级财政每年投入上亿资金予以保障。

  3.切实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是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与市财政局共同制定了《关于建立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会计核算的通知》。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中获得第二名的成绩。二是强化“家庭医生”契约式服务。开展乡村医生签约和全科团队服务试点。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为主要内容,已签约120余万户,受益400万人。三是强化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35元,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比例达到要求。启动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筛查新生儿代谢性疾病7934人,筛查率79.53%;免费治疗肺结核病人2.18万人;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高血压、糖尿病等特殊人群健康管理覆盖263万余人。

  (四)致富发展帮扶到位,大力发扬奉献精神

  1.开展多种帮扶救助行动。一是持续推进幸福工程。8个项目区县筹集资金723.5万元,救助贫困母亲489户,受助母亲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忠县被评为全国幸福工程项目示范点。二是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一帮一”、“结穷亲”、“送温暖”等形式,切实解决计划生育家庭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三是开展“生育关怀?幸福家庭”活动。基层一些干部和群众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为空巢家庭、留守儿童、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爱心服务。四是捐资助学圆计生贫困家庭成才梦。5年来各级共发放助学资金1820万元,资助7321名贫困独生女圆大学梦。

  2.开展关爱特殊家庭行动。一是加大经济扶助力度。认真贯彻国家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精神,2014年第6次提高计生特扶标准,在全国较早实现城乡统筹一个标准。根据动态调整机制,2015年9月,市委第151次常委会、市政府第104次常务会研究审定:从2016年起,将计划生育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父母特别扶助金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500元,同时给予独生子女死亡父母5000元一次性养老保险金补贴,为计划生育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父母购买住院护理保险。二是落实日常关爱活动。实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通过落实结对联系人,做到应扶尽扶、精准扶助;开展走访慰问活动,通过端午、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慰问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开通“就医绿色通道”,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看病就医提供便捷服务。

  3.开展致富互助奉献行动。一是借部门、社会之力着力推进“富家”计划。如綦江区扶贫办共帮扶贫困户14074户,45675人,投入资金总计2176.6万元。二是丰富农村家庭发展新举措。大力发展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等各类专业大户,鼓励专业大户联户创业,引导农村专业大户向农场主、企业方向发展。如渝北区2015年全区农村专业大户达1万户。三是倡导关爱互助共同致富。注重示范户的经验推广,以大户带小户,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关爱互助,全面提升广大农村家庭的经济发展能力。在先富起来的人中,鼓励他们发扬奉献精神,带动村民共同脱贫致富。如忠县官坝镇幸福工程项目“大户”田秀华,在三轮项目运作中带动8个“小户”脱贫致富;丰都县名山镇古明华带动合作社13个社员户,户均增收8万元。

  (五)创建工作指导到位,全力提升创建质量。

  自2011年以来,重庆市渝北区、北碚区、綦江区、丰都县4个区县先后纳入国家级试点。市卫生计生委高度重视创建指导工作,市卫生计生委、市计生协会领导及相关处室工作人员也曾多次到试点区县开展指导创建工作。各试点区县党政对创建工作高度重视,工作落实到位,创建特色突出,群众广泛认可,创建成效明显。通过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实现帮助群众发展致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形成社会风尚新、家庭氛围新、家园环境新的良好创建氛围。


  二、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一是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统筹部门资源难。活动内容涉及需要协调的部门较多,存在协调比较困难的问题。建议加强国家部门协调和顶层设计,由国家部委联合出台相关政策,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创建活动体系,加大对创建活的重视力度。二是创建幸福家庭内容偏多,大而全。基层建议根据卫生计生委“三定”方案,按法定职责确定任务,尽可能缩小活动外延,主要围绕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开展服务,集中基层干部精力。三是国家对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投入较少。建议国家将此列入项目支持,加大投入,引领创建工作持续、健康开展,以使创建活动产生强大吸引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按照全国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创建力度,切实把幸福家庭创建融入全市卫生计生事业科学发展大局,力争创建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一是加强对创建活动的工作指导,认真总结和推广试点区县创建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示范的典型带动作用。二是加快重庆市人口福利基金会运行,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社会资金投入吸引力,切实解决计划生育家庭的现实困难和问题,努力把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做实、做深、做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