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我见
发布日期:2005-10-31 阅读:965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的要求和发展。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之一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新实践。

    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充分地发扬民主、实践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需要建立诚实守信、互助互利的社会风尚;需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都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物质财富的相对宽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和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财富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邓小平也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基础上更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稳定有序是人类社会在解决了基本生存需求问题后必然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也是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物质财富相对宽裕、追求公平正义、社会稳定有序、实行民主法治,这些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这些条件又是随着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发展中诸多不协调问题的迫切需要。贫富差距拉大,2004年收入最高的10%家庭的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接近一半,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财产比重只有1%左右。农村家庭中人均现金收入的实际增长仍然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城乡收入差距从2003年的3.23倍扩大到了2004年的3.53倍;区域发展不协调,按照东中西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倍数比来看,东部地区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从1980年的50%提高到了2003年的59%,中、西部地区分别由30%和20%下降为24.5%和16.5%;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经济发展“一条腿长”,而社会发展“一条腿短”。公共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公共卫生体系、文化事业体系以及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环境保护体系等各项社会事业体系极不完善,发展滞后;人与自然发展不和谐,由于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主要体现为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严重刑事犯罪、经济犯罪、群体性事件和境外重大突发事件对我国社会稳定的影响突出,严重干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关键时期的正确选择。
 
    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处理好五个关系:第一,处理好社会群体贫与富的关系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从统计的数据看基尼系数已处在国际警戒线上,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反映。虽然贫富差距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反映了市场效率的原则,但是要有一个合理的度。持久的非合理的过于分化的贫富差距会引发很多的政治矛盾和社会危机,进而威胁到党的领导地位。因此国家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贫富分化控制在一个动态的合理的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使社会变得和谐;第二,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人们不适当地向环境排入污染物或者其他物质、能量,产生工业“三废”污染;一些地方滥伐森林、滥垦草原、滥采矿藏资源,引发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地沙漠化,增加了自然灾害的危险性,造成一些地区生活、生存环境恶化,反过来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使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大。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得到重视。第三,处理好农民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国有九亿多农民,而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发展差距,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从当前情况看,拖欠农民工工资,高校贫困学生主要来自农村,适龄儿童失学问题也主要在农村,农村儿童教育达不到九年教育。社会还普遍存在对农民的歧视问题。农民收入偏低,每年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利益如得不到保障,也就成了社会不稳定的源泉。从根本制度和体制上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是全面和谐的社会。第四,处理好东部和西部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下,中国正在成为制造业的基地,但海外制造业和国内制造业向东部地区的积聚有增无减,中、西部地区先进生产力因素发展缓慢。只有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才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五,处理好发展经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关系。在经济转型期人们信仰价值取向有混乱和庞杂的现象,优秀的传统理念和当代精神文明理念丢失了,有些人甚至缺乏一个社会公民应有的道德意识。道德和价值取向多样化和庞杂加大了当今社会产生道德危机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