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贫困母亲弯曲的脊梁
发布日期:2010-01-05 阅读:3477

在奔小康的路上 , 一些人正在为贫困所困扰,尤其是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脱离贫困的母亲。她们为家庭的生计而奔波劳累,繁杂的家务、拮据的生活使她们愁容满面,疾病的折磨、繁重的劳作使她们直不起腰杆。她们在抚育生命、赡养双亲的同时,自己的生命却越来越脆弱。

   2009 年 3 月下旬,人民日报三位记者来到三峡库区,走进黄土高原,寻访那些仍在贫困线上苦苦支撑的母亲们。 6 天采访 , 走了西部两省一市 7 个县 , 见了二十几位贫困母亲,她们困苦、挣扎、呼唤……一切历历在目,心绪久久难平。

采访中,目击贫困,我们心中酸楚。贫困,不是因为她们懒惰,是她们脚下的土地太贫瘠,是她们的命运太多舛。贫困,也不是因为她们懦弱。恰恰相反,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坚毅,是勤劳,瘦弱的肩膀上,压着家庭的重担。

  采访中,也带给我们欣喜。我们看到了贫困母亲摆脱困顿后灿烂的笑容。 “幸福工程”给了贫困母亲一个撬起幸福的支点,让和谐幸福的阳光普照贫困母亲的面庞。“幸福工程”改变了她们的命运,让她们走上了致富和幸福的道路,并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就是靠“幸福工程”两三千元的救助款起步,贫困母亲们盖起了新房,建起了大棚,养起了牲畜家禽,买上了编织机,生活开始红火起来。“幸福工程”救助的不仅仅是一个母亲,更是一个家庭,乃至后代子孙,对一个家庭走上幸福之路有深远的意义。  

  采访中,还有欣慰和感动。因为,我们看到了脱贫的母亲们精神上的成长。在“幸福工程”的帮助下,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经济地位的提高,她们的腰杆挺直起来。她们更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更加自信与独立,对明天也有了更美好的憧憬。汶川地震后,一位受到救助的贫困母亲,在自己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捐出了 100 元钱。她说,“在最困难的时候,好心人帮助了我,现在别人有难,我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心意。”从被救助,到救助他人,爱心的传递,让我们看到“幸福工程”赋予她们的精神财富。

通过采访,记者对贫困母亲的生存状况有了更为真实、深入的了解,对心灵的震撼记忆犹新。而人民日报不仅仅是“幸福工程”的报道者,更是“幸福工程”的参与者。 1997 至 2009 年间,人民日报社一直默默的为救助贫困母亲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2 年来,我社全体职工从自己的工资中共捐款 509838.5 元。在 2005 年幸福工程创立十周年表彰大会上,我社荣获“爱心奉献奖”。

报社领导对“幸福工程”工作高度重视和支持。每年的“幸福工程”捐款活动,历任社长、总编辑都带头慷慨解囊。 2000 年,时任我社秘书长宫守容同志在考察贵州省“幸福工程”工作中,来到一个偏僻贫困的山寨,在欢迎队伍中,宫守容同志发现村民们手里拿着自制的简陋的小棍和小盆代替锣鼓,深感山寨的贫穷和文化物质的贫乏。回到北京后,他立即自筹资金,购买了一套音响设备和部分音乐磁带,托幸福工程组委会转交给村民。 2004 年捐款活动中,原总编辑李庄同志正在北京医院住院,当他得知消息后,专门让老伴送来 1000 元捐款;原副总编辑丁济仓同志身患直肠癌,得知消息后,他不顾病痛,也让老伴送来了 1000 元捐款;还有三位离休老干部,他们有的是长期生病,有的是老伴或子女有病,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在这种状况下,他们依然也都捐款 200 — 500 元不等。

报社各级领导、各部门职工、离退休老干部、临时工作人员,也都纷纷踊跃捐款,争献爱心。有的职工出差或借调在外,也专门打电话委托同事代交来捐款;有的临时工,家在农村,生活并不富裕,自己平时都省吃俭用,但为了救助贫困母亲,还是从不多的工资中拿出钱来捐款。他们说,“我们也来自贫困地区,帮助贫困母亲就是帮助我们自己的母亲”……在奉献爱心的同时,每一位捐款的职工也得到精神上的升化,深深感受到扶贫济困、回报母爱的自豪。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向贫困母亲们奉献爱心,向贫困母亲们伸出援助之手。

母亲的贫困,一定意义上就是民族的贫困。贫困母亲需要社会的关注,救助贫困母亲需要人人献出爱心。给她们一个支点吧!有了更多人的热情与关爱,她们一定能够撬起幸福的彼端,让我们的社会普照和谐幸福的阳光!

——人民日报“幸福工程”工作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