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近期,“他乡的你”流动女性支持计划第二期项目正稳步推进。为精准掌握项目落地实效,深入挖掘服务实践中的优秀经验与服务模式,支持“伙伴机构”的行动探索,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陶传进牵头组建行动研究队伍,携手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及项目共同发起方招商局慈善基金会,一同赴广东地区走访 8 家伙伴机构,在伙伴机构的现实工作场景中以深度对话的方式把握发展状态、诊断发展障碍并予以行动思路的支持。
走访名单如下:

调研过程中,行动研究团队系统梳理多份实践记录与项目资料,从创新性教育模式探索,到家庭关系矛盾修复;从妈妈群体成长赋能,到亲子冲突化解干预 —— 每一项服务实践,都紧扣流动女性真实需求,凝聚着对这一群体的深度关切与精准回应。期待更多社会组织能够加入“他乡的你”项目,聚焦一线社区,“看见、对话、互助”——激活一线社会组织的软性服务专业度!“让每一位流动女性受助者,成为自己的大女主”。
合作伙伴机构的实践探索回顾:
一、直面家庭痛点:从“情绪困境”到“关系修复”
前往广州市番禺区蓝欣社区公益服务中心了解到,流动女性的家庭生活中,亲子冲突、夫妻矛盾常常交织出现。蓝欣团队在一期深耕“读书会”和“家庭会议”来帮助流动女性自我增能、情绪疗愈、个别化解决家庭关系的基础上,看到更多流动女性普遍化地存在家庭关系问题,因而二期想要将服务链条深入至此,探索出系统性回应与解决家庭关系的服务模式。
然而,尽管瞄准的问题是非常深入的家庭关系,但团队在提供服务时并非直接追求“改变家庭”,而是先聚焦“人的需求”,例如妈妈当下需要情绪支持,就给予包容的宣泄空间;家庭需要矛盾出口,就从亲子关系、经济缓解等可切入的点发力。
调研过程中,蓝欣团队也拿出几个当前遇到的棘手个案向行动研究团队寻求支持,针对一个重组家庭案例,夫妻双方互相不满、在育儿观念上存在很大分歧,蓝欣团队此前对夫妻双方分别做了很多服务工作但还是走向离婚却仍然同居,借助对话,行动研究团队诊断修复该家庭关系的“钥匙”可能在于良好的兄妹关系,可借助活动将兄妹关系建构起来,进而再去影响夫妻双方,蓝欣团队在理解消化后表示“有救了”。
倘若蓝欣团队能够沿着此方向务实地探索修复家庭关系各类问题的有效解法,不仅对于流动女性是具有的帮助,同时也为当前所推动的社区家庭教育起到示范效应。

(“他乡的你”-- 流动女性身心灵健康支持计划调研现场)
二、妈妈成长“进阶路”:从“躺平陪伴”到“发声赋能”
通过前往小金雁公益调研我们看到了“陪伴赋能”的长期价值。在火把社区的实践里,我们看到了流动女性赋能的清晰路径:从“妈妈躺平俱乐部”的浅层陪伴,到“幸福妈妈成长营”的深度学习,再到辩论赛搭建的“女性发声平台”,妈妈们的成长被一步步“看见”。
比如辩论赛结束后,团队会专门组织讨论总结,让妈妈们围绕辩题再深入思考——“家庭分工里,妈妈一定要牺牲工作吗?”“孩子的教育,爸爸该承担多少责任?”这些讨论不只是“聊聊天”,更是帮妈妈们理清自己的需求与立场。有妈妈说,以前总觉得“自己的想法不重要”,但在辩论和总结里,她第一次敢说“我也想有自己的工作”,还得到了其他姐妹的认同。
团队还在思考更深层的支持:当妈妈们想从“学习者”变成“实践者”,甚至向职业方向发展时,社区能做些什么?或许是链接就业资源,或许是提供技能培训,这些规划正在慢慢落地,让妈妈们的成长不止于“心理强大”,更有“现实底气”。

(“他乡的你”-- 新桥村流动女性社区融合发展行动调研现场)
三、突破“敏感”壁垒:性教育可以很“好玩”
在流动社区与乡村环境中,性教育始终面临“难落地”困境,标准化教材水土不服,直接提及易引发抵触。千禾“黄边101‘邻里她说’流动女性支持计划”以“不灌输知识、重实践能力”为底层逻辑,以“不贴敏感标签”为原则,用戏剧表演让抽象“情感表达”可演可感,利用卡牌、桌游工具教育孩子识别危险、学会求助;甚至通过居民自发的脱口秀分享会,让家长与孩子自然聊起“自我保护”“家庭沟通”。这种“艺术+游戏+共学”形式,既降低了对“性教育”的抵触,更搭建了安全开放的讨论空间——低龄儿童能在桌游活动中轻松地理解“边界意识”,教育背景较弱的家长也能在脱口秀里放下顾虑,分享真实亲子困惑。
但探索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吸引来的流动女性并不多。经过和行动研究团队的碰撞讨论,千禾团队拟转向从流动女性面临的真实“亲密关系问题”入手,在探索解决具体亲密关系问题的路径中将性保护内容有机融入。
值得期待的是,千禾团队还计划将这些实践沉淀为可复制公益工具包,包含了卡牌游戏、真实案例集、详细教案,未来将在更多流动社区推广,让好方法真正“走出去”。

(“他乡的你”-- 黄边 101 “邻里她说” 流动女性支持计划调研现场)
四、前行路上:带着困惑,更带着方向
本次调研中,广州地区的8家资助机构也坦诚面对了当下的挑战:流动女性因生活压力大,常把性教育、心理支持“排在后面”;爸爸群体普遍缺乏参与亲子活动的动力;一对一心理支持需求越来越多,但机构人力有限等实际问题。

但困惑中总有清晰的方向: 每一份调研记录,都是对“流动女性需求”的再贴近;每一次实践调整,都是对“更好服务”的再探索。未来,“他乡的你——流动女性支持计划”及行动研究团队会带着这些经验与思考,继续和伙伴机构一起,为流动女性搭建更温暖、更有力量的支持网络。
打开支付宝公益搜索、关注“他乡的你”

走进这些温暖又有力量的流动女性服务故事
感受项目背后的用心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