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常开幸福花
发布日期:2018-02-20 阅读:1781


二十年来,莆田市各级党政、计生协会不断创新,持续运作,探索建立“政府搭台、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紧紧围绕“关爱贫困母亲,提升发展能力,建设幸福家庭”的目标,通过小额资助 、直接到人、滚动运作、劳动脱贫、公司加农户、合作社加农户、整村帮扶等方式,多形式帮扶计生困难母亲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呈现出“五个”变化:资金总量逐年增加,帮扶标准逐步提高,帮扶覆盖面持续扩大,运作机制不断创新,项目效益调整优化。据统计经过20年运作,幸福工程项目资金总额达3983.81万元,累计投入资金9600.43万元,累计帮扶困难母亲7969户次,脱贫率达95.85%,资金回收率99.96%。

一、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政府牵头主导  筹集帮扶资金

我市各级计生协会按照全国组委会和福建省幸福工程组委会制定《幸福工程·帮扶贫困母亲行动管理办法》(以下称管理办法)规定,积极筹集幸福工程资金,一是把幸福工程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特别是从2010年起,县区财政每年都从上年度社会抚养费征收总额提取5%补充到幸福工程资金中。二是向社会募集,几年来县区各界人士、企事业单位募集幸福工程资金120.61万元。三是省计生协会关心支持,省计生协会给予市县区启动资金20万元。使我市的幸福工程资金迅速扩大,从刚开始的60万元,增加至今年的3983.81万元。

(二)严格资格审核,确保帮扶精准

我市各级计生协会按照《管理办法》规定,严格把关。一是摸清底数:帮扶对象家庭人均收入必须低于当地人均水平。县区每年组织乡、村两级计生协会对计生母亲进行调查核实,对低于当地人均收入名单报村两委研究把关,并在村公示栏公示,对已脱贫的退出管理名册,新出现的增加进来,实行逐年滚动,县、乡、村三级建立计生困难母亲管理卡,每年帮扶对象必须从管理卡中选择。二是计生审核:乡、村计生办把关,县区卫计局逐户复核,保证进入帮扶名单的母亲必须是计生母亲。对计生特殊家庭、二女、独生子女母亲优先帮扶。三是项目评估:乡、村计生协会干部深入拟帮扶对象,调查评估发展项目,筛选周期短、投入少、资金安全的项目优先给予帮扶,力争帮扶一户脱贫一户,影响一片。四是额度递增: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发展资金需求量逐年增加,各地及时进行调整,从刚开始的每户2000元,逐步调整为每户5000元、10000元、15000元、20000元,今年对个别发展项目前景较好的帮扶户每户增加至50000元。

(三)不断深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全市上下从2005年开始坚持在每年“母亲节”和“会员活动日”期间开展集中性宣传和分散性入户等形式大力宣传幸福工程帮扶的目的、意义和成效、典型。市、县区计生协会自2014年起每年投入13万元与电信部门合作,与湄洲日报协办《生育关怀》栏目,通过发短信、楼宇和车载视频、报纸专栏向广大群众宣传生育关怀项目,特别是幸福工程帮扶项目。重视培养和总结幸福工程帮扶工作各个层次典型,通过会议、各级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推广。仙游县和秀屿区开展幸福工程救助的经验分别在全国和全省计生协会项目工作会议上交流,大大增强了各级相关部门和项目户对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感。2013年,市计生委、计生协会组织全市27名受助计生母亲代表在仙游县召开创业典型现场观摩交流会。2014年,市计生协会举行项目示范户演讲会,全市挑选7名幸福工程示范户在会上演讲。

(四)加强培训服务,提升运作水平

“治穷、治愚、治病”是幸福工程的三大任务,市计生协会组织人员分组下基层抓业务和技术培训,提高“两大项目”的帮扶水平。2013年12月在秀屿区举办全市示范工程项目业务互动培训班,来自各县区计生部门项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人参加了培训,会上就幸福工程项目流程、救助方案、操作方法、资金发放和回收以及“三表一册”档案规范等内容进行培训,各县区(管委会)各选十个帮扶运作规范的档案材料进行学习交流。通过互动、互帮、互学,进一步提高项目运作服务的能力和全市统一规范的文书档案。在实用技术上,为了帮助计生困难家庭和贫困母亲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一些县区乡镇(街道)举办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014年以来共有1276位贫困母亲和计生困难家庭项目户参加了培训,使她们掌握了科技致富基本技能,提升了“造血”功能。全市各级人口计生领导小组把幸福工程与计生的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使之融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局中,并将检查情况予以通报。市计生部门于2015年4月底组织人员对全市2012年以来开展的幸福工程情况进行检查和调研,实地察看受助项目的运作情况,发现不足与问题,形成调研报告,推广各县区在幸福工程项目帮扶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五)融入调整产业,优化帮扶项目

我市各县区适应新常态,把帮扶工作主动融入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帮扶项目。

1、帮扶生态型项目。仙游县社硎乡白洋村郑剑忠等18户群众联合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承包山地300亩,已开发200亩,总投资300万元在竹林下种植金线莲,豪友昌盛公司提供金线莲种苗、技术指导、产后收购销售,2015年开始县、乡计生协会帮股东中的8户困难计生户办理16万元幸福工程款和小额贴息贷款24万元,每户每年每万元分红1200元,在基地劳动每天工资80—110元,每户年增收3万多元,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务工。仙游县郊尾镇新和村二女户张琳霞于2012和2013分别申请3.5万元幸福工程资金在临村承包山塘和杂地,开始立体种养殖生产,经过三年辛勤劳动,现在种养殖场45亩速生林成材、50亩山塘中养殖白鲢、黑鲢、草鲢、鲤鱼等1万多尾、常年保持蛋鸭200只、肉鸭100只、母鸡120只、肉鸡150只、山羊50只、中药地别虫400平方米,试办农家乐乡村游等,年净收入10多万元。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山村是个山区村,原村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为主,为保护饮水资源,2010年全村191户养猪场全部拆除,镇政府及时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区、镇三年来为33位计生母亲发放幸福工程款66万元,为62户计生户发放计生小额贴息贷款103万元,并与区农办联合在该村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为计生困难户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该村已引进千亩油茶、百亩无花果、160亩无公害禅茶,红豆杉、桂花等近500亩的苗木,扩大黄花菜种植300多亩,每年可为村民增收近百万元。目前,村里划出100多亩山地,开发试种园,引进了太子参、台湾黑梨、蓝梅和树梅等20多种新型经济作物,初步实现农村经济由传统种养向特色农业经济转型,也为南少林景区增添新的生态景观。

2、帮扶果茶型项目。仙游县菜溪乡象星村计生户岳毓清牵头创办寻阳油茶专业合作社,不但种植油茶650亩,还培植油茶系列品种10多种的苗木60亩,苗木销售省内外,年产值200万元,帮带计生母亲30户,县计生协会为其中4户困难计生母亲办理幸福工程和小额贴息贷款13万元,每年每万元可分红1200元,安排48人计生家庭劳动力务工,每天工资120元,每人年增收2万多元。赖店镇前埔村陈良元,将闲置土地集中统一经营,采用土地流转资金参股、成员筹资等办法共筹集600万元,股东成员105人,计生家庭占60%。2012年3月成立仙游县中通农业专业合作社,承包耕地235亩,主打红心火龙果、余甘子等,2013年6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把该合作社定为科研示范基地,定期派出教授下田间指导,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控,施用有机肥,年产优质红心火龙果400多吨,销往厦门等地。合作社帮带8户计生困难户,镇、村计生协会办理幸福工程和小额贴息贷款24万元,年终按投入金额股份分红,每年每万元可分红1200元,在果场务工的,每天工资80—100元,每户年可增加收入2.8万元。

3、帮扶环保型项目。仙游县书峰乡书峰村二女困难母亲林萍,2013年用获得幸福工程资金2万元,开始学做枇杷收购销售业务,积累经营经验后,2014年,她看到枇杷叶掉在地上烂了可惜,再次申请幸福工程资金2万元,购置枇杷叶打击包机,开始枇杷叶收购销售业务,每年可收购枇杷叶100吨,提供给中药厂制药,每公斤向群众收购1元,仅这一项可为当地村民增收10万元。同时帮助计生母亲安排就业4人,每天工资130元,使这些计生家庭当年脱贫。

(六)创新运作机制,拓展帮扶履盖面

我市各级计生协会积极探索从零散式帮扶向产业带动帮扶、专业合作社帮扶、项目带动帮扶、企业带动帮扶等集中帮扶方式转变,建立“公司+计生户、基地+计生户、合作社+计生户”等多种帮扶模式。

1、公司+计生户。仙游县盖尾镇盖南村计生协会第二中心组长杨芳与丈夫的哥哥合伙办起丽宇模具加工厂,得到幸福工程和小额贷共10万元,工厂年盈利增加到20万元,优先安排5户计生户就业,工厂用工15人,每人月工资2500元。2014年被福建省计生协会授予“最美小组长”的光荣称号。秀屿区采用“直接到人,整合使用,入股分红,务工赚钱,不担分险”的“公司+计生贫困母亲”运作新模式。近些年来每年安排救助资金120多万直接到人后,整合投入到当地乡镇的公司并签订三方合同。由其带动救助的120户计生困难户,由公司每年定期给每位贫困母亲分红1200元。涵江区在庄边镇积极探索创新了“商会+企业+计生户”的运作模式,前年捆绑帮扶30户计生贫困母亲,每人每年分红1200元。

2、基地+计生户。仙游县园庄镇大埔村陈淑清2010年2月开始种植优质葡萄,2011年联合20户农户成立园庄成果农业专业合作社,基地面积50亩,投资60万多元,2015年扩大规模,县计生协会为6户计生户解决幸福工程款12万元,捆绑统一运作,帮扶户每万元年分红1200元,解决劳动力20人,每天工资120—150元,年收入3万元,年实现脱贫。

3、合作社+计生户。仙游县大济镇汾阳村李光庆牵头成立汾阳蔬菜生产合作社,原耕作100亩,以马铃薯、蚕豆、包菜为主,2014年将11位计生贫困母亲帮扶幸福工程资金16.5万元纳入统一运作,扩大120亩种植荷兰豆,这些母亲每月除务工收入1100元外,当年每户分红5000元,实现脱贫。鲤城街道万福村徐丽萍与丈夫杨霖梅从打小工开始,回村种植蔬菜,刚开始计生部门帮助解决幸福工程款5000元,经营扩大虽遭受台风暴雨、霜冻的袭击,但她不心,计生部门又两次共帮扶小额贷2万元和幸福工程款1.5万元,确保她年种植在300亩,品种由原单一荷兰豆,增加到茄子、莴笋、西兰花、角椒等十几种,远销浙江、江西、广东、河南等地,2015年注册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为本村20名计生家庭提供就业,月工资3000元,还接收5位计生残疾人在合作社做简单管理工作。充分利用自己订单收购周边村菜农种植的蔬菜外销,解决了卖菜难的难题。2016年她被全国幸福工程组委会授予“幸福母亲”。

4、整村帮扶。仙游县石苍乡田坑村地处山区,适宜种植油茶,2016年该村用20万幸福工程资金帮助10户计生困难母亲整片改造种植油茶近百亩,当年改造后油茶开始试产,每户增加收入1000元,3年后全部投产,每户可增加收入5000元,能够实现整体脱贫。

5、“能人+计生户”。2015年10月秀屿区东庄镇东红村“能人”叶玉仓贷款10万幸福工程款用于企业融资,镇计生协会与他签订合同约定每年拿出12%利息用于救助计生贫困家庭,期限两年。同村的计生困难母亲郑风金就是该模式的直接受益人,同时她也是制衣公司的首选劳动力对象,通过“能人”公司技术入股和幸福工程红利金收入,郑风金这两年来的收入得到提高,丈夫也开起了杂货店,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郑风金夫妇又贷款4万元用于扩大杂货店经营规模,全家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至2016年,秀屿区幸福工程“能人+计生户”运作模式15家,投入资金167万元,为85户受助项目户带来经济收入20.04万元。

6、创办家庭超市。拱辰街道畅林社区有一家“姐妹花”超市——佳乐福超市,这是两姐妹合开的,姐姐陈斌是社区计生协会秘书长,为了帮社区中更多的计生户脱贫致富,结束了已有盈利的婚纱店,动员妹妹两口子和她夫妻俩一起盘下了这家正要转让的佳乐福超市。两姐妹从计生协会申请到4万元的幸福工程帮扶款,社区计生协会会长郑文贤还主动为她俩提供担保,帮她们从农村商业银行获取了一笔贷款,从此,姐妹俩一边干中学、学中干,一边捕捉有用的市场信息,并在服务细节上下功夫,使得生意越做越火,规模越来越大,现在超市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员工20多人,年收入超过20万元。

7、创办家庭农场。涵江区江口镇上后村关碧钦夫妻俩承包了100多亩的荒弃的果林场,创办家庭型农场,在山坡上尝试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镇计生协会为该基地解决幸福工程救助款和计生小额贴息帮扶款共计6万元,专款用于扩大经营项目和资金周转。目前,该农场饲养黄羊、水鸭、鸡等200多只,在巨尾桉树下种植砂仁等中药材,已还清帮扶款,年收入15万元。

8、创办家庭蛋糕坊。湄洲镇寨下村的蔡琼美,她幼年三岁时发高烧患上小儿麻痹症,双肢残疾,2002年在厦门打工中她与周升全相识结婚,丈夫也是残疾人,婚后生下二女,他们在务工之余,学习制作面包的技术,2005年回家乡创办面包店,创业之始经过“三迁店二拜师一提升”的艰辛历程,起初店小,夫妻俩自制经销经济型面包,价低销路一般,效益不高,接着又到福州市一家作坊内拜师和实践,终于学到了制作的新技术。当年回家重新开业,以主打生日蛋糕为切入点,从此销路打开了,产品得到质的飞跃。2010年蔡美琼的面包店铺扩大经营,湄洲镇计生协会给予解决小额贴息贷款1万元,从2012年10月开始至2014年10月镇政府计生协会分三期给她解决幸福工程4万元,小额贴息5万元,加上残联部门资助2万元,终于使飘香蛋糕坊规模逐年扩大,品种逐渐增多,如今有中高档的生日蛋糕、金砖包、吐司、大众化的特香包、切片包等30多个品种,适合不同群体的消费者,得到岛内11个村居群众和上岛旅游者的青睐。琼美夫妇俩制作技能不断在提升,2014年11月参加福建省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决赛)蛋糕装饰项目中获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她的作坊就地招收当地计生户家庭子女6名就业。至目前,已先还清了计生部门的8万元资助款,从二女贫困户成为当地致富的领头雁。

据统计至目前,全市组织专业合作社   个,公司(企业)   个,建立为计生帮扶服务的基地  个,这些社会力量的参与,为困难户脱贫奔小康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些年来,我市幸福工程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和广大计生困难户的需求还有差距。主要问题有:一是资助额度偏小,时间短,手续繁琐,帮助贫困家庭脱贫的能力有限。二是发展不平衡,个别区(管委会)财政专项投入和社会募集的资金不多,救助面不广。三是一些地方干部对实施幸福工程救助的意义认识还不够到位,存在畏难情绪,不想做、不愿意主动做,造成工作开展比较被动。四是运作模式有待继续创新提高。五是跟踪指导服务不够。六是群众需求与现实矛盾,困难计生母亲伴随着多年的帮扶,大部分开始脱贫,逐步进入小康,剩下一些因病、因残的困难计生母亲难以符合幸福工程帮扶条件,这部分计生困难母亲有需求,但却不能得到帮扶。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市要进一步抓好幸福工程帮扶项目,进一步创新项目服务和管理,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提高项目帮扶工作的社会效益和受助计生家庭的经济效益。

加大宣传,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要继续利用计生协会和计生的重大节日,继续创新宣传形式,注重宣传成效,广泛开展系列宣传服务活动,大力宣传幸福工程救助的宗旨、意义和脱贫致富典型,展示救助帮扶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精心打造项目品牌形象。

示范带动,做大做强生育关怀品牌工程。以示范基地(户)、示范企业为龙头,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带动莆田市幸福工程帮扶工作向更高层次、新水平发展。同时依托资质好的业主帮扶计生困难户,受助资金入股企业主运作,以适当比例分红,有劳动力可优先解决就业,增加收入。

加强管理,进一步落实帮扶透明度。严格规范运作程序,提高运作质量,同时强化服务,帮助解决产前、产中、产后实际困难。适时公开帮扶对象名单和帮扶效果,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随着幸福工程资金量不断增加,帮扶救助户逐年增加,计生协会要跟踪指导服务纳入日常跟踪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项目有跟踪、有评估,提高项目效益。

努力创新,进一步探索运作新模式。建议各级政府把帮扶计生困难户致富纳入民生工程重要事情之一,协调相关部门,为计生户发展提供服务。我市要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探索和创新幸福工程帮扶运作模式,使帮扶工作发挥更大实效。要围绕各地的产业特色,集约有限资金,以项目带动、能人带动、公司带动等形式帮扶计生困难户脱贫致富,打造“一村一品”新格局。

建立资金管理机构,加强资金安全管理,减少风险。建议建立幸福工程基金的专门管理机构,或委托农商银行把关,通过专业人员统一管理,统一运作。还应当进一步简化手续,在办理贷款时,只要贷款户双方中一方和担保人到场办理即可,贷款额度在5万元(含5万元)以下只要村委会或村干部担保,不要硬性强调国家工作人员担保,简化办理贷款手续,方便群众,打造生育关怀项目升级版,带领全市计生户共同致富。

二十年来,莆田市各级党政、计生协会不断创新,持续运作,探索建立“政府搭台、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紧紧围绕“关爱贫困母亲,提升发展能力,建设幸福家庭”的目标,通过小额资助 、直接到人、滚动运作、劳动脱贫、公司加农户、合作社加农户、整村帮扶等方式,多形式帮扶计生困难母亲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呈现出“五个”变化:资金总量逐年增加,帮扶标准逐步提高,帮扶覆盖面持续扩大,运作机制不断创新,项目效益调整优化。据统计经过20年运作,幸福工程项目资金总额达3983.81万元,累计投入资金9600.43万元,累计帮扶困难母亲7969户次,脱贫率达95.85%,资金回收率99.96%。

一、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政府牵头主导  筹集帮扶资金

我市各级计生协会按照全国组委会和福建省幸福工程组委会制定《幸福工程·帮扶贫困母亲行动管理办法》(以下称管理办法)规定,积极筹集幸福工程资金,一是把幸福工程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特别是从2010年起,县区财政每年都从上年度社会抚养费征收总额提取5%补充到幸福工程资金中。二是向社会募集,几年来县区各界人士、企事业单位募集幸福工程资金120.61万元。三是省计生协会关心支持,省计生协会给予市县区启动资金20万元。使我市的幸福工程资金迅速扩大,从刚开始的60万元,增加至今年的3983.81万元。

(二)严格资格审核,确保帮扶精准

我市各级计生协会按照《管理办法》规定,严格把关。一是摸清底数:帮扶对象家庭人均收入必须低于当地人均水平。县区每年组织乡、村两级计生协会对计生母亲进行调查核实,对低于当地人均收入名单报村两委研究把关,并在村公示栏公示,对已脱贫的退出管理名册,新出现的增加进来,实行逐年滚动,县、乡、村三级建立计生困难母亲管理卡,每年帮扶对象必须从管理卡中选择。二是计生审核:乡、村计生办把关,县区卫计局逐户复核,保证进入帮扶名单的母亲必须是计生母亲。对计生特殊家庭、二女、独生子女母亲优先帮扶。三是项目评估:乡、村计生协会干部深入拟帮扶对象,调查评估发展项目,筛选周期短、投入少、资金安全的项目优先给予帮扶,力争帮扶一户脱贫一户,影响一片。四是额度递增: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发展资金需求量逐年增加,各地及时进行调整,从刚开始的每户2000元,逐步调整为每户5000元、10000元、15000元、20000元,今年对个别发展项目前景较好的帮扶户每户增加至50000元。

(三)不断深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全市上下从2005年开始坚持在每年“母亲节”和“会员活动日”期间开展集中性宣传和分散性入户等形式大力宣传幸福工程帮扶的目的、意义和成效、典型。市、县区计生协会自2014年起每年投入13万元与电信部门合作,与湄洲日报协办《生育关怀》栏目,通过发短信、楼宇和车载视频、报纸专栏向广大群众宣传生育关怀项目,特别是幸福工程帮扶项目。重视培养和总结幸福工程帮扶工作各个层次典型,通过会议、各级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推广。仙游县和秀屿区开展幸福工程救助的经验分别在全国和全省计生协会项目工作会议上交流,大大增强了各级相关部门和项目户对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感。2013年,市计生委、计生协会组织全市27名受助计生母亲代表在仙游县召开创业典型现场观摩交流会。2014年,市计生协会举行项目示范户演讲会,全市挑选7名幸福工程示范户在会上演讲。

(四)加强培训服务,提升运作水平

“治穷、治愚、治病”是幸福工程的三大任务,市计生协会组织人员分组下基层抓业务和技术培训,提高“两大项目”的帮扶水平。2013年12月在秀屿区举办全市示范工程项目业务互动培训班,来自各县区计生部门项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人参加了培训,会上就幸福工程项目流程、救助方案、操作方法、资金发放和回收以及“三表一册”档案规范等内容进行培训,各县区(管委会)各选十个帮扶运作规范的档案材料进行学习交流。通过互动、互帮、互学,进一步提高项目运作服务的能力和全市统一规范的文书档案。在实用技术上,为了帮助计生困难家庭和贫困母亲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一些县区乡镇(街道)举办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014年以来共有1276位贫困母亲和计生困难家庭项目户参加了培训,使她们掌握了科技致富基本技能,提升了“造血”功能。全市各级人口计生领导小组把幸福工程与计生的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使之融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局中,并将检查情况予以通报。市计生部门于2015年4月底组织人员对全市2012年以来开展的幸福工程情况进行检查和调研,实地察看受助项目的运作情况,发现不足与问题,形成调研报告,推广各县区在幸福工程项目帮扶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五)融入调整产业,优化帮扶项目

我市各县区适应新常态,把帮扶工作主动融入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帮扶项目。

1、帮扶生态型项目。仙游县社硎乡白洋村郑剑忠等18户群众联合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承包山地300亩,已开发200亩,总投资300万元在竹林下种植金线莲,豪友昌盛公司提供金线莲种苗、技术指导、产后收购销售,2015年开始县、乡计生协会帮股东中的8户困难计生户办理16万元幸福工程款和小额贴息贷款24万元,每户每年每万元分红1200元,在基地劳动每天工资80—110元,每户年增收3万多元,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务工。仙游县郊尾镇新和村二女户张琳霞于2012和2013分别申请3.5万元幸福工程资金在临村承包山塘和杂地,开始立体种养殖生产,经过三年辛勤劳动,现在种养殖场45亩速生林成材、50亩山塘中养殖白鲢、黑鲢、草鲢、鲤鱼等1万多尾、常年保持蛋鸭200只、肉鸭100只、母鸡120只、肉鸡150只、山羊50只、中药地别虫400平方米,试办农家乐乡村游等,年净收入10多万元。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山村是个山区村,原村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为主,为保护饮水资源,2010年全村191户养猪场全部拆除,镇政府及时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区、镇三年来为33位计生母亲发放幸福工程款66万元,为62户计生户发放计生小额贴息贷款103万元,并与区农办联合在该村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为计生困难户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该村已引进千亩油茶、百亩无花果、160亩无公害禅茶,红豆杉、桂花等近500亩的苗木,扩大黄花菜种植300多亩,每年可为村民增收近百万元。目前,村里划出100多亩山地,开发试种园,引进了太子参、台湾黑梨、蓝梅和树梅等20多种新型经济作物,初步实现农村经济由传统种养向特色农业经济转型,也为南少林景区增添新的生态景观。

2、帮扶果茶型项目。仙游县菜溪乡象星村计生户岳毓清牵头创办寻阳油茶专业合作社,不但种植油茶650亩,还培植油茶系列品种10多种的苗木60亩,苗木销售省内外,年产值200万元,帮带计生母亲30户,县计生协会为其中4户困难计生母亲办理幸福工程和小额贴息贷款13万元,每年每万元可分红1200元,安排48人计生家庭劳动力务工,每天工资120元,每人年增收2万多元。赖店镇前埔村陈良元,将闲置土地集中统一经营,采用土地流转资金参股、成员筹资等办法共筹集600万元,股东成员105人,计生家庭占60%。2012年3月成立仙游县中通农业专业合作社,承包耕地235亩,主打红心火龙果、余甘子等,2013年6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把该合作社定为科研示范基地,定期派出教授下田间指导,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控,施用有机肥,年产优质红心火龙果400多吨,销往厦门等地。合作社帮带8户计生困难户,镇、村计生协会办理幸福工程和小额贴息贷款24万元,年终按投入金额股份分红,每年每万元可分红1200元,在果场务工的,每天工资80—100元,每户年可增加收入2.8万元。

3、帮扶环保型项目。仙游县书峰乡书峰村二女困难母亲林萍,2013年用获得幸福工程资金2万元,开始学做枇杷收购销售业务,积累经营经验后,2014年,她看到枇杷叶掉在地上烂了可惜,再次申请幸福工程资金2万元,购置枇杷叶打击包机,开始枇杷叶收购销售业务,每年可收购枇杷叶100吨,提供给中药厂制药,每公斤向群众收购1元,仅这一项可为当地村民增收10万元。同时帮助计生母亲安排就业4人,每天工资130元,使这些计生家庭当年脱贫。

(六)创新运作机制,拓展帮扶履盖面

我市各级计生协会积极探索从零散式帮扶向产业带动帮扶、专业合作社帮扶、项目带动帮扶、企业带动帮扶等集中帮扶方式转变,建立“公司+计生户、基地+计生户、合作社+计生户”等多种帮扶模式。

1、公司+计生户。仙游县盖尾镇盖南村计生协会第二中心组长杨芳与丈夫的哥哥合伙办起丽宇模具加工厂,得到幸福工程和小额贷共10万元,工厂年盈利增加到20万元,优先安排5户计生户就业,工厂用工15人,每人月工资2500元。2014年被福建省计生协会授予“最美小组长”的光荣称号。秀屿区采用“直接到人,整合使用,入股分红,务工赚钱,不担分险”的“公司+计生贫困母亲”运作新模式。近些年来每年安排救助资金120多万直接到人后,整合投入到当地乡镇的公司并签订三方合同。由其带动救助的120户计生困难户,由公司每年定期给每位贫困母亲分红1200元。涵江区在庄边镇积极探索创新了“商会+企业+计生户”的运作模式,前年捆绑帮扶30户计生贫困母亲,每人每年分红1200元。

2、基地+计生户。仙游县园庄镇大埔村陈淑清2010年2月开始种植优质葡萄,2011年联合20户农户成立园庄成果农业专业合作社,基地面积50亩,投资60万多元,2015年扩大规模,县计生协会为6户计生户解决幸福工程款12万元,捆绑统一运作,帮扶户每万元年分红1200元,解决劳动力20人,每天工资120—150元,年收入3万元,年实现脱贫。

3、合作社+计生户。仙游县大济镇汾阳村李光庆牵头成立汾阳蔬菜生产合作社,原耕作100亩,以马铃薯、蚕豆、包菜为主,2014年将11位计生贫困母亲帮扶幸福工程资金16.5万元纳入统一运作,扩大120亩种植荷兰豆,这些母亲每月除务工收入1100元外,当年每户分红5000元,实现脱贫。鲤城街道万福村徐丽萍与丈夫杨霖梅从打小工开始,回村种植蔬菜,刚开始计生部门帮助解决幸福工程款5000元,经营扩大虽遭受台风暴雨、霜冻的袭击,但她不心,计生部门又两次共帮扶小额贷2万元和幸福工程款1.5万元,确保她年种植在300亩,品种由原单一荷兰豆,增加到茄子、莴笋、西兰花、角椒等十几种,远销浙江、江西、广东、河南等地,2015年注册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为本村20名计生家庭提供就业,月工资3000元,还接收5位计生残疾人在合作社做简单管理工作。充分利用自己订单收购周边村菜农种植的蔬菜外销,解决了卖菜难的难题。2016年她被全国幸福工程组委会授予“幸福母亲”。

4、整村帮扶。仙游县石苍乡田坑村地处山区,适宜种植油茶,2016年该村用20万幸福工程资金帮助10户计生困难母亲整片改造种植油茶近百亩,当年改造后油茶开始试产,每户增加收入1000元,3年后全部投产,每户可增加收入5000元,能够实现整体脱贫。

5、“能人+计生户”。2015年10月秀屿区东庄镇东红村“能人”叶玉仓贷款10万幸福工程款用于企业融资,镇计生协会与他签订合同约定每年拿出12%利息用于救助计生贫困家庭,期限两年。同村的计生困难母亲郑风金就是该模式的直接受益人,同时她也是制衣公司的首选劳动力对象,通过“能人”公司技术入股和幸福工程红利金收入,郑风金这两年来的收入得到提高,丈夫也开起了杂货店,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郑风金夫妇又贷款4万元用于扩大杂货店经营规模,全家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至2016年,秀屿区幸福工程“能人+计生户”运作模式15家,投入资金167万元,为85户受助项目户带来经济收入20.04万元。

6、创办家庭超市。拱辰街道畅林社区有一家“姐妹花”超市——佳乐福超市,这是两姐妹合开的,姐姐陈斌是社区计生协会秘书长,为了帮社区中更多的计生户脱贫致富,结束了已有盈利的婚纱店,动员妹妹两口子和她夫妻俩一起盘下了这家正要转让的佳乐福超市。两姐妹从计生协会申请到4万元的幸福工程帮扶款,社区计生协会会长郑文贤还主动为她俩提供担保,帮她们从农村商业银行获取了一笔贷款,从此,姐妹俩一边干中学、学中干,一边捕捉有用的市场信息,并在服务细节上下功夫,使得生意越做越火,规模越来越大,现在超市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员工20多人,年收入超过20万元。

7、创办家庭农场。涵江区江口镇上后村关碧钦夫妻俩承包了100多亩的荒弃的果林场,创办家庭型农场,在山坡上尝试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镇计生协会为该基地解决幸福工程救助款和计生小额贴息帮扶款共计6万元,专款用于扩大经营项目和资金周转。目前,该农场饲养黄羊、水鸭、鸡等200多只,在巨尾桉树下种植砂仁等中药材,已还清帮扶款,年收入15万元。

8、创办家庭蛋糕坊。湄洲镇寨下村的蔡琼美,她幼年三岁时发高烧患上小儿麻痹症,双肢残疾,2002年在厦门打工中她与周升全相识结婚,丈夫也是残疾人,婚后生下二女,他们在务工之余,学习制作面包的技术,2005年回家乡创办面包店,创业之始经过“三迁店二拜师一提升”的艰辛历程,起初店小,夫妻俩自制经销经济型面包,价低销路一般,效益不高,接着又到福州市一家作坊内拜师和实践,终于学到了制作的新技术。当年回家重新开业,以主打生日蛋糕为切入点,从此销路打开了,产品得到质的飞跃。2010年蔡美琼的面包店铺扩大经营,湄洲镇计生协会给予解决小额贴息贷款1万元,从2012年10月开始至2014年10月镇政府计生协会分三期给她解决幸福工程4万元,小额贴息5万元,加上残联部门资助2万元,终于使飘香蛋糕坊规模逐年扩大,品种逐渐增多,如今有中高档的生日蛋糕、金砖包、吐司、大众化的特香包、切片包等30多个品种,适合不同群体的消费者,得到岛内11个村居群众和上岛旅游者的青睐。琼美夫妇俩制作技能不断在提升,2014年11月参加福建省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决赛)蛋糕装饰项目中获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她的作坊就地招收当地计生户家庭子女6名就业。至目前,已先还清了计生部门的8万元资助款,从二女贫困户成为当地致富的领头雁。

据统计至目前,全市组织专业合作社   个,公司(企业)   个,建立为计生帮扶服务的基地  个,这些社会力量的参与,为困难户脱贫奔小康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些年来,我市幸福工程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和广大计生困难户的需求还有差距。主要问题有:一是资助额度偏小,时间短,手续繁琐,帮助贫困家庭脱贫的能力有限。二是发展不平衡,个别区(管委会)财政专项投入和社会募集的资金不多,救助面不广。三是一些地方干部对实施幸福工程救助的意义认识还不够到位,存在畏难情绪,不想做、不愿意主动做,造成工作开展比较被动。四是运作模式有待继续创新提高。五是跟踪指导服务不够。六是群众需求与现实矛盾,困难计生母亲伴随着多年的帮扶,大部分开始脱贫,逐步进入小康,剩下一些因病、因残的困难计生母亲难以符合幸福工程帮扶条件,这部分计生困难母亲有需求,但却不能得到帮扶。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市要进一步抓好幸福工程帮扶项目,进一步创新项目服务和管理,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提高项目帮扶工作的社会效益和受助计生家庭的经济效益。

加大宣传,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要继续利用计生协会和计生的重大节日,继续创新宣传形式,注重宣传成效,广泛开展系列宣传服务活动,大力宣传幸福工程救助的宗旨、意义和脱贫致富典型,展示救助帮扶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精心打造项目品牌形象。

示范带动,做大做强生育关怀品牌工程。以示范基地(户)、示范企业为龙头,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带动莆田市幸福工程帮扶工作向更高层次、新水平发展。同时依托资质好的业主帮扶计生困难户,受助资金入股企业主运作,以适当比例分红,有劳动力可优先解决就业,增加收入。

加强管理,进一步落实帮扶透明度。严格规范运作程序,提高运作质量,同时强化服务,帮助解决产前、产中、产后实际困难。适时公开帮扶对象名单和帮扶效果,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随着幸福工程资金量不断增加,帮扶救助户逐年增加,计生协会要跟踪指导服务纳入日常跟踪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项目有跟踪、有评估,提高项目效益。

努力创新,进一步探索运作新模式。建议各级政府把帮扶计生困难户致富纳入民生工程重要事情之一,协调相关部门,为计生户发展提供服务。我市要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探索和创新幸福工程帮扶运作模式,使帮扶工作发挥更大实效。要围绕各地的产业特色,集约有限资金,以项目带动、能人带动、公司带动等形式帮扶计生困难户脱贫致富,打造“一村一品”新格局。

建立资金管理机构,加强资金安全管理,减少风险。建议建立幸福工程基金的专门管理机构,或委托农商银行把关,通过专业人员统一管理,统一运作。还应当进一步简化手续,在办理贷款时,只要贷款户双方中一方和担保人到场办理即可,贷款额度在5万元(含5万元)以下只要村委会或村干部担保,不要硬性强调国家工作人员担保,简化办理贷款手续,方便群众,打造生育关怀项目升级版,带领全市计生户共同致富。


(莆田市计划生育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