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青才仁:12岁——29岁的故事连载一
发布日期:2019-03-10 阅读:1881

这一天我们赶往玉树隆宝镇杂年村,见到了我们的回访对象巴青才仁一家。


1.png

当年还在妈妈怀里的小姑娘长大了,而照片里的母亲,已经去世。


16年,这个女孩长大了


2001年幸福工程首席摄影师——于全兴教授在青海采访贫困母亲才仁巴毛时,第一次见到了巴青才仁。


12岁的她蹲在墙边,用手臂顶着腹部,脸色青黄青黄。肚子疼已经折磨了她三年,但知道家里没钱,她从不在母亲跟前哭泣,只是用手抵住腹部,自己独自挨过每一个疼痛的夜晚。她明白,全家一年只有600元的收入,连温饱都是问题,看病这样的“大事”就更不用提了。


最终,于全兴教授带着巴青才仁到玉树看好了病。


2.png

在2017年,我们终于又见到了那个令我们牵挂的“孩子”。


3.png

生命的延续永远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地为更好的生活忙碌着。


巴青才仁已经29岁了,夫妻俩一共育有三个孩子。最大的儿子13岁,最小的是怀里抱着的小女婴,刚刚4个月大。


她16岁就结婚生了孩子,在贫困地区这个年龄结婚不足为奇。在采访的过程中,巴青才仁告诉我们,她的第一个孩子是在家里生的,生完孩子4天就下地干活了。这是我们从未想到的,产妇“坐月子”的说法在这里好像从未有过。


到目前为止,她生活里的一切都围绕着孩子和家庭。看孩子、放牧、拾牛粪、做饭、挑水这些事情充满了她的生活。


巴青才仁没出过青海,去过最远的地方还是于教授带她看病时去的玉树。如果经济条件没有改变,她的一生或许只能活在这一方世界里。幸运的是她的老公孩子都不错,生病的时候老公不让她干活,两个儿子也可以帮着她干活。


4.png

全家的午餐十分的简单,就是当地特有的糌粑(zān ba)、馍。


*糌粑是将青稞洗净、晾干、炒熟后磨成的面粉,食用时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搅拌均匀,用手捏成团即可。它不仅便于食用,营养丰富、热量高,很适合充饥御寒,还便于携带和储藏。


教育,父母心中难言的痛


5.png

孩子们娴熟的手法说明他们早已习惯这些食物,但母亲巴青才仁却总觉得对不起孩子。她告诉我们,她最不开心的事就是没办法让孩子们吃上白面和肉。看到两个孩子瘦瘦的模样,巴青才仁的这句话反倒让我们有些泪目。


两个男孩子老大13岁(橘黄色衣服),老二11岁(黑色衣服)。因为生病,老大上了几天一年级便请假到现在;还是因为生病,老二做了手术之后就没有去上学。一拖再拖,现在两个孩子年龄太大,无法入学了。所以,夫妻俩最希望的事情就是可以让孩子有学上。


巴青才仁的丈夫告诉我们,他希望孩子可以学习知识,不要跟父母一样是个文盲。学完知识以后能做很多事,可以出去闯荡,也可以去寺庙当一个有文化的和尚,这都是很好的出路。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在哪都不过时。“好好学习”似乎是所有中国父母寄予在孩子身上的朴素愿望,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活的更好。


在我们走访的这些地方里,巴青才仁所在地区的教育情况是最令人担忧的。父母有心让孩子上学,政府也有九年义务教育的支持,可是经济条件差,生活条件、医疗条件的落后,导致孩子因为身体原因、经济原因不能按时接受同等年龄的教育。


就像巴青才仁的两个儿子,家中收入虽然只够温饱,但巴青才仁和丈夫还是愿意让孩子进入学校,让他们接受正规的教育。无奈两个孩子早已过了正常入学的年龄,无法上学了。


学校这样做可能有自己的考量,但是在这些偏远的地区,孩子接受教育本来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现在有心求学却无路可走,确实是令人既惋惜又无奈。这种情况下政府有没有可能进行帮扶,能否让孩子们顺利入学,是当地人最牵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