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为我插上致富的翅膀
发布日期:2011-05-10 阅读:3180

“幸福工程”为我插上致富的翅膀




        吉林省前郭县长龙乡双先村 于喜华



  我叫于喜华,是吉林省前郭县长龙乡双先村村民,今年32岁,全家三口人,有一个10岁的男孩。

  我和爱人是在1999年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之后结婚的,当时只有丈夫一个人的六亩地,几间土房。随着孩子的出生,三口之家靠仅有的种地收入,加上婆婆常年有病需要我们承担部分费用,生活是十分艰难和贫困的。那时,我们小两口也经常琢磨干啥能挣点钱,通过村里的扶持,也曾养过鸡、大鹅,也养过羊,但由于规模小,再加上不懂技术,存活率、繁殖率都很低,根本就没挣上钱,也就是撵吃撵用,生活一直都很紧巴。家中的房子由于没钱维修,房顶漏出个大窟窿,每到下大雨天都不敢在家住,只好到别人家找宿。尽管如此,我们并没有停止在脱贫致富路上的追求。

  2006年初,县幸福工程项目办公室把“幸福工程”项目落实到我们村,村“两委”把我家列为了救助对象。当我参加县里举行的“幸福工程”项目启动仪式,从县长手中接过3000元救助金时,我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心里面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利用好有限的资金,早日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我们夫妻俩商量:干别的不行,多种点地吧,别人靠种地能致富,我们也一定能行。有了这笔救助金,乡计划生育协会又帮助解决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创业致富工程”贴息贷款,我们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些钱(大家看到我们俩勤劳朴实过日子,不乱花钱,也敢借钱给我们)。春节刚过,我们就联系到承包4垧多的耕地。这些耕地都是沙壤土,适合种花生,当时花生的价格也好,我们就决定把所有的近5垧地全都种上花生。

  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盼,我们开始了艰难的奋斗之路。种地没有车马机械,就和村民们换工;技术上不明白,就向有经验的村民学习,村党支部也请来乡农业技术员讲课指导;农忙时把孩子扔给邻居,我们俩都到地里,起早贪黑,把全部精力和汗水都倾注到土地上;收获后村里的经纪人在行情最高时帮我们卖掉了花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净遇到好人了。是天道酬勤,工夫不负有心人,也是这一年风调雨顺,获得了大丰收,又赶上了好行情,更是党的关怀、各级组织的帮助、乡亲们的支持,当年纯收入3.5万多元!2007年和2008年,“幸福工程”对我们继续给予救助和扶持,我们又承包了 5垧多地,尽管花生价格下跌,但每年纯收入都有2-3万元。看着做梦都没有想到的这么多钱,我们从心眼里感谢“幸福工程”给我们脱贫致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使我们有了底气。

  现在,我们家已盖上了4.5间共14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的住房,又花了2万多元购买了一台22马力农用拖拉机和配套的农机具。可以说,我们家是彻底脱贫致富了。但是我们并不满足,平时我们俩都不打麻将,把心思都用在了致富上,我在家搞点养殖业,爱人在农闲季节给别人打短工,积少成多,也增加一些收入。今后,我们要利用现有条件继续种好地,同时好好教育孩子,让他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要在少生快富的路上,给乡亲们带个好头,都过上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
  于喜华是不安于贫困的,她一直在不断地与贫困抗争,探索、实践脱贫致富的路子;于喜华是幸运的,是“幸福工程”项目落到了她的头上,使她有了脱贫致富的资本和底气;于喜华是有胆识的,她抓住了机会,选准了承包耕地种花生致富项目,一往无前;于喜华是不满足现状的,她要在新的起点上去施展,要在少生快富之路上给乡亲们带个好头,都过上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

             吉林省生育关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