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省大洼县新兴镇王家村,一提起计生协会会员高普玲,男女老幼都会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她的朴实憨厚,勤劳俭朴,肯于吃苦,乐于追求新生活的精神,让人们对她刮目相看。
2001年,高普玲从朝阳市移居到大洼县新兴镇王家村,来时仅有的积蓄都用来盖房子,还拉了几万元的饥荒。那时,丈夫没有工作,家中上有老下有小,脱贫致富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2007年,新兴镇计生协会了解高普玲缺少发展致富项目资金的情况后,来到她家,通过调查又根据她家的实际情况和当时的市场需求,帮助她选定种植项目,为她提供无利息救助贷款2000元,她利用“幸福工程”救助的2000元资金,搭建了两个蔬菜大棚,并购买了菜籽,开始以种菜,卖菜为生。凌晨12点,当人们酣然入梦的时候,高普玲已经起床准备出门,为了不打扰家人睡觉,她踮着脚轻声出门。没工夫洗脸,她边出门边简单扎一把头发,自己还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每天都这样,不洗脸就出门。跟随高普玲来到西侧小屋,她吃力地将前一天已经捆好的两大筐蔬菜绑在电动车上,顶着星星和月亮骑车到市区批发市场,陪伴她的只有这充满困意的黑夜。20分钟的路程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在昏黄的路灯下,高普玲的身影显得格外弱小、孤单。凌晨的批发市场很乱、很杂、很吵闹,每个来批发蔬菜的商贩都在这嘈杂中将自己的声音扩大到最大分贝,高普玲也不例外,她先是排队等待拿号,然后进入市场开始批发自己的蔬菜。由于高普玲的菜新鲜、捆绑整齐、从不缺斤少两,久而久之她已经有了几个属于自己的客户,他们每天早晨专门来等高普玲,只要她一来,立即掏钱买菜。转眼间几个小时过去了,凌晨5点,高普玲带着当天收入的300多块钱开始往家走。在回家路上,高普玲边骑车边告诉市、县计生协会领导,自从盖上大棚那年起,家里每年都能收入2万多元,好的时候能挣到3万元。赚到钱后,家中又添置了液晶电视、电动车。现在,她正计划着再建一处暖棚,争取冬季也能出来批发鹏菜。
回到家中,卸下空空的车篮,高普玲一头钻进了蔬菜大棚。她说,这时候温度低,正好适合摘菜。虽然早晨大棚内的温度不如中午,但潮湿的空气总让人感觉不舒服,可高普玲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她动作利落,低头摘菜。8点多钟,晚上要批发的菜全部摘好,这时她才得以躺下休息一会。每天上午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让高普玲感到很满足。她说,日子再苦,可每天都有收获,再累也值得。 儿子是高普玲的希望,她就算再忙,每天也要抽出时间陪儿子写作业。而孩子也很争气,每次考试成绩都非常优异,这让高普玲感到很欣慰。下午两点,高普玲开始将早晨摘好的菜打捆。她说,这样卖起来方便,而且也省得买主自己困菜。她打捆的动作非常熟练,也非常快,偶尔伸伸腰,扭几下脖子后在继续干,她说:在“幸福工程”的扶持下,我才有了幸福生活!”感觉现在生活很有奔头,丈夫也有了工作,自己也能凭借种菜挣钱,每天都生活得挺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