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女回乡种茶实现致富梦
发布日期:2015-06-04 阅读:2651

在李山,茶园是一座绿色银行,圆了茶农的致富梦。每到采茶季节,人们常说道:“一早能采一斤油,一天能采一身绸,一月能挣一头牛,一年能做一层楼”。

每年3月中旬以来,蕲春县大同镇李山村的吴保珍同丈夫田中霞就为采茶忙得不可开交,每天蒙眬亮就扛着竹萝到茶园采摘特早有机茶。一天下来,两人在自己承包的近30亩茶园里可以采摘5公斤鲜叶。“早春这季单芽采摘期仅有1个多月,虽然每亩只能采摘15—20公斤鲜茶叶,但公司订单鲜茶叶收购价每公斤最高达到130元,这样每天也有500-600元左右的收入。

 农家女回乡创业培植有机茶

 大同镇李山村地处蕲北山区中心,辖5个村民小组,山林资源丰富,平均海拔近600米,对喜荫、喜湿的茶树生长,具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土壤多为酸性黄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非常适宜优质绿茶生产。另外,山区生态环境优良,植被覆盖率高,多年来村民都有种茶、采茶叶的习惯。然而,由于原来没有统一的组织引领,茶叶在当地的发展始终没有形成气候,大多村民还是选择外出打工,今年44岁的农家女吴保珍也不例外。

  2004年,时年34岁的吴保珍曾就先后辗转外地打工。而就在这期间,李山村的集体茶场在政府的推动下慢慢改制,成立了现在的驹龙园茶业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引领村民发展种植有机茶,因让利于民,年年让村民尝到了种茶的甜头,茶叶生产规模也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以李山村为首的有机茶园达到600亩。

  2011年初,打工已多年的吴保珍夫妇返乡过春节时,看到村里红火发展的有机茶产业给乡邻带来的丰厚回报,吴保珍心动了。她与丈夫商量后,毅然选择留了下来,在承包公司茶山的同时,自己开荒培育茶树,并成为驹龙园茶叶专业合合作社的一名成员。如今,历经近4年的发展,吴保珍管辖的茶园已发展到近30亩,大部分均已投产采摘。

为了确保自己种植的茶叶达到有机标准,吴保珍夫妇在公司的指导下,严格生态种植,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培育茶园。为了营造良好的有机茶生产生态环境和工作基础,加强基地的肥培管理。实施施用饼肥、厩肥、沼液等有机肥料,茶园铺草抗旱防冻,种遮荫树,建防护林,挖蓄水池等茶园管理措施来改善茶园生态环境,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板粘虫等物理防治技术来严格控制农药残留。茶园管理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如今,在合作社的指导和公司的监控下,吴保珍借助生物技术控制病虫害,不仅茶叶产量没受到影响,更让她的茶叶质量得到了保证,不仅早春高端鲜茶卖到了最高价,就在后期的一芽一二叶、一芽二三叶等批次鲜茶中,她家茶园中的茶叶也是比较高的订单价。

 现在村里相当一部分人种植茶叶一年采摘三拨,哪怕价格和产量相同,亩收入一般不足5000元,而她家的茶园亩收入却可达到1万元,加上种茶之外的收入,现在全家一年的收入10万元也并非难事。”

农家女致富增收有“门道”

吴保珍介绍,培植有机茶不仅在管理上要增加不少劳动量,而投入采摘茶更需要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若不精打细算,就会少赚不少的钱。她给我们掰起指头算了一笔帐,由于采茶是精细活,象早春茶采摘因要求高,芽叶较小,一个采茶工一天下来,一般能采在3—5斤。按目前请一个熟练采茶工来帮忙,每公斤鲜茶叶的采摘成本为60元左右。一般早春鲜芽茶叶收购价虽然达到130元/公斤,若全部请人来采茶,除去人工成本,每亩按15公斤计算,一亩茶园只能收入1050余元,这还不算平时人工和生产成本,一年最多采三季,也只有8.5万元。所以,她们在请人采茶方面,不是熟练的采茶工尽量少请或不请,这样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

  面对采茶里的有帐可算的“增收文章”,吴保珍在茶叶投产这些年,她就同丈夫一起,每季茶开采后,除抽出一丁点时间料理家务外,其余白天的时间几乎都全身心投入到茶叶采摘中,放弃走亲访友。对此,吴保珍常说,“采收茶叶是慢细活,但只是手工活儿,一天下来的时间虽然长些,但可以换来200来元的收入,比以前在外打工划算多了,还不用肩挑背驮、吃力流汗。”

   如今,吴保珍和丈夫一起,靠着投产的近30亩茶园和她们比别人多许多的辛勤付出,除去每年生产投入成本,一年约有10万元的赢余,成为了村里响当当的“种茶状元”!孩子也上了大学,家里早已盖上小洋楼,空调、冰箱、洗衣机,一样不比城里日少。

在她的带动和激发下,李山村的近百名留守妇女“致富不离家”,通过茶叶走上了致富路。为帮助妇女们进一步提高素质,开阔眼界,驹龙园公司将妇女科技培训工作纳入教育培训整体规划,大力实施“救助贫困母亲行动”。近年来,李山村充分发挥“半边天”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广泛开展“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三八红旗手”、“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等评选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妇女争当致富女能手,也是李山村创建文明新风的法宝。如今的李山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5%以上的农户住进了楼房,部分农户还开起了小汽车,激情满怀,活力迸发,正在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迅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