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贫困母亲行动*走进白于山区
发布日期:2016-08-23 阅读:2947

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

走进白于山区

 

我们志丹县位于子午岭山系白于山区南麓,在37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存着14万勤劳的人民,他们与干旱少雨斗,与霜雹风冻斗,与穷山恶水斗,与陋习歪风斗,紧跟形势,与时俱进,修平了一山又一山,闯过了一关又一关,1998年越过了贫困县,2000年走上了建设之路,2003年摘掉了国定贫困县之帽,2008年闯进全国百强县,2010年跻身陕西十佳县。但是由于资源经济的影响,全县至今仍有2995户贫困户散落在大山深处,近3000名贫困母亲守候在贫瘠的山梁上,在无尽的期望中流下汗水,洒下希望的种子,渴望有朝一日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这两千多户中有一部分是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母亲,他们不识字,都生育五六个孩子,在八十年代自觉接受了计划生育手术,多子、劳累、落后落了一身疾病,造成了全家贫困;一部分是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母亲,在“宁要家破、不要国亡”的年代被强行绝育的双女户,在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瞬息万变的商品经济大潮中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甩在了贫困大军中。尤其是这些双女户,在产业开发中无力量建设,在土地调整、集体资源分配、产业开发配套补助中少人少了份额,守法公民不如超生队伍,他们心里愤愤不平而又无可奈何,同时还要忍受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的煎熬,每天都在这种煎熬中挣扎,在挣扎中等待。

母亲生了我们,养了我们,我们长大了,成才了,富裕了,母亲却老了,贫穷了,回报母亲我们能说“不”吗?让母亲走出贫困是我们的责任,让母亲幸福是社会的责任。2008年全国人口基金会在我县启动了“光美之夜”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送来善款28 万元,救助87位母亲走出了贫困;2014年又启动了“国家机关干部集资”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送来善款30万元,救助40位贫困母亲。幸福工程走进了白于山区,白于山区飘荡起 了幸福的笑声……                                              

1471915233105711.jpg

1471915322110914.jpg

果树园里的笑声

时序进入四月,春暖花开,淅淅沥沥的春雨刚停,我们就踏着松软的泥土来到双河南岭,参加全县苹果技术现场培训会。苹果是我县的主导产业,“山地苹果”是 主打品牌,幸福工程扶持35位贫困母亲开发苹果产业,建起优质苹果园300亩。一山一山的果树蓬勃生长,一树一树的花儿竞相怒放,刘金英的果园里站满了四邻八乡前来参观学习的乡亲,刘金英的女儿刘园园正在介绍她们的做法,看着刘园园流光溢彩的圆脸,我忽然想起了一句古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树万树压枝低”。

在现场会上我们还见到了幸福工程扶持的 “苹果妈妈和苹果爸爸”们,在他们热情的声音和期盼的眼神中我们读懂了她们的希望。听课的间隙,乡亲们相互问询,有的竟算计着年底的收入,相互托付介绍娃娃亲事,年轻的媳妇们忍不住高兴竟嬉戏打闹起来,像一只只花蝴蝶一样在花丛间飞来舞去,清脆的笑声便一阵一阵地飘荡起来,此起彼伏。

刘金英母女是我们幸福工程救助的两位母亲,刘金英一生只生一个女儿刘园园,招婿上门,刘园园又生一个女儿,因病失去了生育能力。记得我们第一次见的时候,刘金英无奈的说:我们对不起孩子,没给她攒下钱,也没让孩子读书,老了还要靠孩子。刘园园也无奈地说:“我靠谁啊,我靠我自己,我也要我的女儿上学,将来不要再像我”,说着眼眶里噙满了泪花。看着这对母女,看着这位要强的母亲,我们决定扶持她。刘园园用10000元善款建起了7亩“山地苹果”园,自己在家操持,省吃俭用,让自己的爱人去打零工,小夫妻用勤劳的双手还清了建新窑欠下的万元债,还把孩子送到了镇上的小学,让母亲给孩子陪读,她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眼前这7亩果园和远在镇上读书的女儿。

1471915353138459.jpg

1471915383570515.jpg

1471915422725687.jpg

于无声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源于白于山区腹地的周河咕咕地不知流淌了多少年,07年“光美之夜”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启动时,扶助贫困母亲在河之两岸建起了50多棚大棚菜,成为县城的“菜篮子”,快10年了,大弓棚变成了大温棚,大棚菜变成了温棚瓜果,投入越来越大,收入越来越好,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顺宁红石峁家家户户都忙着建大棚,想着发大财,只有雷海圆、韩翻翻两位母亲只能望棚兴叹了。雷海圆先天音哑,发不出声音,丈夫任美红大锣锅侏儒退,大女儿出嫁,小女儿失学,无力无钱,家徒四壁。雷海圆看着人家的孩子去上学,自己的女儿忙农活,人家忙着建大棚,自己有心没办法,只见她嘴唇翕动却发不出声音。在她噙满泪水的眼光里我看到了心里的不甘、无奈和热切的希望。2014年“国家机关干部捐资”资助贫困母亲行动项目启动,资助她项目款10000元,同时资助韩翻翻10000元。

今年再次踏进红石峁时,在他们的小院里见不到她们的身影了。她们没有像村里人那样建起了砖墙温棚,以土墙代砖墙,节省资金建起了2棚大温棚,外观虽不漂亮,但功能一样。走进大棚,虽然身上粘了一些泥土,但是看着里边一根根粗壮的黄瓜,一个个青里透红的辣椒,一颗颗鲜红圆润的西红柿和一颗颗躺在地里的大西瓜,禁不住大声叫了起来。雷海圆穿了一件红色外套给柿子绑架,见我们进来,满脸溢着红光,嘴唇翕动说不出话来,顺手摘了一颗西瓜打开拉着我们去吃。此时无声胜有声,红的瓤,黑的籽,甜的水在我们口里打转,望着她满脸笑意,顿感满心甜丝丝的,为她,为她们,更为她们的甜美生活……

1471915463121706.jpg


送夫学本领

在我们资助的贫困母亲里有7位是70后,她们寒窗十二载,所有的青春梦想在那时的高考制度下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后,只能无奈地回到了山沟沟里,找个有本事的男人离开大山成了她们的唯一希望。结婚生子后,才知道日子难过,靠土地是发不了家的,年轻妈妈们毕竟读了几天书,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年轻妈妈拿出了结婚攒的私房钱,带着丈夫孩子走出大山闯世界了。有的落脚川道村,有的搬到小镇,有的干脆闯到县城,吃穿用度、梳洗打扮、上学择校样样要钱,年轻的妈妈们很有心计,东挪西借凑钱让自己的丈夫学手艺,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她们的想法没有错,她们的做法更值得我们敬佩。

你看:住在永宁深山里的 曹丽 ,她带着孩子丈夫来到洛河畔的马老庄,这里不仅是一个大村,也是通往马头山旅游胜地的入山口,人流相对多,她借助村计生室,办起了一个门诊部,然后用幸福工程资助款送丈夫到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临床专业。目前她的丈夫拿到了职业资格,每天背着医疗包到东家瞧病、西家扎针,渐渐地她家的收入也多了,她装了电话,添了手机,买了一辆摩托车,方便丈夫出诊看病。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永宁这块深山老林里“  医生”的名声越来越响了;

再看生活在张渠社区白元村杏树峁的两位年轻妈妈王世霞和刘世爱。王世霞结婚后给亲戚打工,累死累活仅够维持生活,她想另谋生路,去年她争取到5000元幸福工程款,就带着丈夫孩子来到张渠中心社区驻地盘了一间门面,办了一个涂料门市,送丈夫拜师学艺,学习粉刷。现在丈夫成了涂料师傅,在张渠附近八乡起楼盖房的,买的是她的材料,用的是她的师傅,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刘世爱从小有病,没有上学,她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没文化,她不能再呆在家里,她带着幸福工程资助款来到杏河镇政府驻地入伙一汽车修理场,让自己的丈夫学习汽车修理技术。丈夫学艺成功后,她干脆承包了修理厂,把孩子送进了镇小学,一边照料厂子,一边给丈夫当小工,告别了土地,告别了大山,告别了贫穷,告别了落后,踏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还有双河镇鱼哇村的郝宝玲,这位年轻的妈妈为了孩子,在孩子4岁时就搬到了乡政府驻地办了个小卖部,让孩子进了幼儿园,当她拿到项目款后 当机立断就搬家进了县城,租了门面房,扩大了门市规模,把孩子送进了县立小学,为了孩子的一切,她抛弃了山里的一切,她说她生活的全部就是孩子能有个好起点。我们也中心祝愿她的生活也能有个好起点。

圆梦路上

古老的白于山给山里人不知带来多少苦难,多少梦想,她们爬过一山又一山,眼前还是一座山。这里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山村也被称为“寂寞的山村”。走进新世纪,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陕北最美人居城市”的奋斗目标,一条条大路修进了深山,一口口水井打在了村头,一座座山头换上了绿装,一棵棵果树植进梯田,一个个山村建成了新村,寂寞的山村有了生气,困苦的农民揣满了希望。

杨胡椒是位年近50的母亲,有两个女儿,她平凡的就像她的名字一样,一辈子就没有离开永宁山,由于水土的缘故,她和丈夫都有“客山病”,智商低,不识字,家境贫困,她们的梦想就是让孩子走出大山,不要像自己一样受罪。两个女儿一个赛一个,绝对让父母高兴,老大三年前考上了大学,她投亲访友,连亲戚都担心他无力偿还,不肯多借,好不容易东挪西凑,凑足了学费把女儿送进了大学门,二 女儿又临高考,愁得她像热锅上的蚂蚁。天无绝人之路,幸福工程走进了我县,援助她建起了10亩山地苹果园,她两本是勤劳之人,翻地、施肥、浇水、防虫,天天守在树地,精心抚育,果树不负有心人,长势一天一个样。今年二女儿也考上了大学,钱也好借了,笑声也多了,今年果树枝头开满了鲜花。像杨胡椒一样被幸福工程资助的双女户 母亲,她们平凡的像胡椒一样生在深山,像胡椒一样饱受天灾人祸,也像胡椒一样默默地长在贫瘠的山梁上。双河岭上的燕小女是位痴傻母亲,丈夫不幸丧命于车祸,一个女儿像母亲一样痴傻,这一对傻人谁来养活啊!在村主任的帮助下,利用幸福工程项目给她建起了10亩苹果园,5亩已经挂果,去年亩收入6000元。她的老母亲拉着我们的手说: “多亏了那些好人,她娘两有靠头了,我老了也没什么牵挂了” 。杏子河畔孟洼 村的高和平、白永莲、常学萍三位母亲初中毕业,受招生指标的限制,老实的父母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观念的影响下,抽她们回家,过上了“胡椒”一样的生活,她们心里不甘,把自己的大学梦、城市梦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她们用她们比别人多的那么一点点知识和眼光,把孩子送出了山,建起了果园,成天守护在她们的果园里,告诉我们说: “别人的希望是儿子,我们的希望就是这果树,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心里美气的很”!周河之巅大穆山的米海霞、高海霞两位母亲告诉我们:她们要用这几亩果园供自己的两个女儿上大学,给她们在城里买一套洋房,让她们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1471915583971485.jpg

1471915616122106.jpg

凤鸣白于山

五月的百草台就热闹了,大棚里的西瓜熟了,柿子红了,草莓飘香了,鸡娃仔撒欢了,一辆辆汽车、三轮车不时从村里驶出,前来采摘的络绎不绝,这棚进,那棚出,每张脸兴奋得像灿烂的向日葵,村子里到处都能听到欢快的笑声。米彦群的小院前停了长长一溜的农用车,排队等着拉鸡娃儿。

米彦群家住城郊,地势好,夫妻两都是八十年代的高中生,头脑灵活,目光远大,生了两个女儿后就响应国家政策做了结扎手术,科学种田,勤劳致富,一心扑在两个女儿身上,希望她们上大学,当干部。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丈夫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双腿瘫痪在床,家的主梁柱突然倒了,愁云笼罩了心头。怎么办?她还年轻啊!痛定思痛,为了一双年幼的女儿,为了瘫痪在床的丈夫,为了年迈的老人,她强忍泪水,化悲痛为力量,摒弃了改嫁的念头,默默地挑起了这付沉重的担子。看着乡亲们建起了一座座大棚,听着乡亲们算着一笔笔收入,她再也坐不住了,可是丈夫床前寸步不能离人,孩子要上学,她没有时间,没有劳力种大棚。她坐在院子一筹莫展,忽然老母鸡从鸡窝里跳出来“呱呱呱”地满院打鸣,好像炫耀自己下了了不起的蛋,看着老母鸡得意洋洋地打鸣,她的眼前豁然开朗---养鸡。主意一定,说干就干,她请来了乡亲,用计划生育双女户奖励扶助金在屋子后院建起了一座日光温室,引进了500只乌鸡仔,自己一边照料丈夫,一边饲喂鸡娃儿。很快产蛋了,一筐一筐的鸡蛋变成了一沓一沓的钞票,欠下的债还清了,学费不用再愁了,她拥着卧床的丈夫激动地流出了忍了多年的泪水,心底的希望再次熊熊燃烧起来,她要扩大规模。2014年幸福工程给她送来了10000元,好钢用在了刀刃上,她又建了2座大棚鸡室,饲养规模达到1500只,小院里24时不停的响起产蛋后“咯咯咯”的叫欢声。

天道酬勤,鸡蛋多了,一部分被“蛋奶工程”订购,一部分销往市场,一部分她孵成鸡娃儿进行销售,收入越来越好,箱底有了存折,手里也有了银联卡,她富裕了,女儿也考上了大学,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意,小院里写出了一首和谐的凤鸣曲。

她富了,她却没有忘记和她曾经一样的穷姐妹们,给26户曾经帮助过她的乡亲和村里村外的穷姐妹们每户赠送20只鸡娃儿,鼓励她们养鸡,赢得了姐妹们的尊敬和信赖,成了她们的主心骨,屋后村前响起了“咯咯咯”的欢叫声。她的这种做法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总结她的经验在全县推广,实施“精准扶贫”,她的乌鸡娃儿成了“金凤凰”,近万只“小凤”被送进白于山区500多户贫困母亲的小院里,她也收入10万元。日出日落,深山小院里处处能听到“咯咯咯”、“呱呱呱”的凤鸣声,是那样生动,那样和谐……

1471915690414223.jpg

米彦群的乌鸡养殖越来越好,不仅自己富了,还带动本村和周边群众养鸡致富,她在困境中挑起这付担子,成了家里的主梁柱,成了前村后邻姐妹们的主心骨,成了全县贫困母亲发家致富的榜样,她挑的的是希望,挑的是责任,挑的是道义,挑的是中国梦。

147191571310473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