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母亲到一村之长
发布日期:2005-04-05 阅读:5162
  这是辉煌的一天。山东省新泰市翟镇王家寨村的刘杜梅,代表全国贫困母亲,站在“幸福工程”新闻发布会的讲台上。
   面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面对国内外新闻记者的采访,面对无数双鼓励的目光、掌声、鲜花及不停闪烁的灯光,使这位来自泰山脚下的农家女,这位3年前还是贫困母亲的刘杜梅,有些发慌。她记不清怎样走上讲台,她记不清自己都说了些什么,她更记不清有多少领导和她握过手,她只感到:一切都是新奇的,一切都像童话一般,一切都是未做过的梦。
   国务委员彭佩云坐在那里,受人尊敬的王光美大姐坐在那里,数不清的陌生面孔也坐在那里,为了全国的贫困母亲——“幸福工程”牵动了亿万颗善良的心。刘杜梅,没有辜负领导的希望,也没有辜负众多善良的心。她借助“幸福工程,的帮助,依靠自己的勤奋,一年脱贫,二年帮贫,三年致富,由一个贫困的母亲,当选为一村之长。
   夜深了,刘杜梅躺在北京的宾馆里,心潮起伏。活了34岁的她,深知自己这点本事,如果不是赶上党的好政策和“幸福工程”的扶助,绝不可能有今天。
   高中毕业的刘杜梅,来到父亲工作的煤矿,当上了临时工。工作的愉快,经济的独立,使刘杜梅整日里歌声不断,像一只欢乐的小鸟。
   有一天,小鸟找到了栖身的枝头,她爱上了英俊忠厚心眼好的煤矿工人王志胜。婚后,他们生活在矿上,每月100元的工资,虽然不多,可日子过得却也有滋有味。可是,没过多久,噩耗不断从婆家传来,王志胜的大哥患病去逝,大嫂改嫁,撇下两个孩子,大的不到两岁,小的刚刚8个月。严酷的现实,将婆婆击倒,不久也离开了人世。作为二儿媳的刘杜梅,只好带着年幼的儿子,回到这个不幸的家,担负起抚养两个没爹没娘的孩子的重任。喂猪、做饭、照料三个小的一个老的,每月指着丈夫那点工资,日子过得艰辛乏味,刘杜梅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出路在哪儿?欢乐在哪儿?刘杜梅的心在流泪。
   她想搞点副业,补贴家用,可鸡窝砌好了,却借不到买鸡雏的钱……
   正当她琢磨着如何摆脱穷困的时候,“幸福工程”送来1000元的资助资金,这真好比雪中送炭!第一批得到资助资金的贫困母亲,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刘杜梅紧锁的眉头展开了。
   她用平时学到的知识,与市场挂钩,租赁了村里一个闲置大院,开始发展肉食鸡生产。她小心翼翼地把第一批鸡苗接回家中,心里充满了希望,这可是她请回的“财神”啊!刘杜梅精心守护在雏鸡的身边,她一会儿为鸡娃娃添火加温;一会儿给鸡舍加水调节湿度;一会儿又搞来白灰铺在地面用于消毒。白天,辛勤的汗水湿透衣衫;夜晚,满天的星光为她作伴。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早出晚归,辛勤感动了她的丈夫,丈夫成了杜梅最得力的帮手。56天过去了,肉鸡出栏,除去成本,净赚2000元。初次成功的喜悦,为刘杜梅增添了巨大的力量,她又连进三批1600只肉食鸡雏,一年过去,年纯收入就达到了8000多元。
   小小的王家寨村,哪个贫困母亲见过这么多的钱,最讲实际的村里人,眼见刘杜梅富起来,于是,有人悄悄地询问,有人公开地打听,刘杜梅养鸡技术得到了人们的公认,大家纷纷向刘杜梅取经。就在这个时候,刘杜梅萌生了一个念头,她想:自己富了,但全村还有30多户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比较贫困,“幸福工程”帮我致富,我要带动大家共同致富,于是,刘杜梅成了养鸡教员,谁家有求,她都毫无保留,没钱的她帮,求教的她教,从消毒鸡舍到防病治病,她都有求必应,全村养鸡户一下子发展到46户。1994年,大家选杜梅当少生快富中心户长,她干得更欢了。她在乡镇企业大学里所学的“市场营销”“公共关系”、“财会”、“贸易”等知识,全部派上了用场。为了姐妹们尽快致富,刘杜梅又引进了挂毯加工、服装加工项目,为12名育龄妇女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每人每月工资都在200元以上。1995年刘杜梅大胆实践,以养鸡带动养猪事业,以鸡类加工做饲料,科学配料,养猪20头,一年纯收入达到3万元。全村仅养鸡一项就创年效益30万,王家寨被镇政府列入养鸡生产基地。
   刘杜梅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助人为乐的风格,赢得了广大村民的拥戴。1995年村委会改选时,刘杜梅竟以绝对的多数票当选为翟镇第一位女村民委员会主任。
   为了表示对“幸福工程”的感谢,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母亲像她一样富起来,刘杜梅向“幸福工程”捐上了500元。
   (于丽黎 原载《人生》杂志199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