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在心底的儿子情
发布日期:2009-10-21 阅读:3182
  今年26岁的王建超,现任武警吉林省总队吉林市支队驻磐石市十一中队代理排长。2008年8月,他做为一名兵儿子,走进了磐石市宝山乡占多村张有、盖桂芝老人的家。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进家,也不是一个形式上的“儿子”,而是做为一名兵儿子去行使亲生儿子的使命。从此,他和他的连队从此又多了一双父母,同地方百姓从此结下了永远也割舍不了的那份真真切切的鱼水之情。
  自打走进妈妈的家,小王的人生观发生了巨大转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啊!两位老人唯一的亲生女儿在一场大火中不幸遇难,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毁灭性的打击,使两位老人曾一度想追随女儿而去,妈妈因思女成疾,又患了脑血栓,左半身已完全瘫痪,丧失了劳动能力,本来不健全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仅靠爸爸一人的农耕收入维持生活。老俩口不愿出门见人,觉着低人一等,因为周边家庭全都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他们不愿与人交往,认为命运多舛,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把他们带到了悲哀的极限。那从未见过的凄惨的眼神,悲痛的神情,思念的木讷,让王建超震惊。他顿时觉着肩上平添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我就是这个家的希望和寄托啊!”
  小王有一个专门的本子,记满了关于这个家的一切。该换季了,马上送去新衣裤;老人生病了,立即把药买了回来;老人过生日,他就和战友买好东西一道去老人的家,让老人有意想不到的快乐。为了使这对孤苦伶仃的老人感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重新找回儿孙绕膝的温馨,小王让老人真正感受到亲儿子般的亲情,在精神上为老人撑起一片天。他每月从津贴中拿出一部分钱给他们贴补家用,解决两位老人的日常开销和医药费,妈妈不能做家务,我给他们买来了洗衣机,给窗户安上了纱窗,柴米油盐都不让爸爸妈妈操心,每次回家彻底打扫卫生,农忙时帮助他们耕地种田。一开始,村里人还以为小王是他家什么亲戚呢,后来听说是老人家的兵儿子,都非常羡慕,有的说:“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也有的说:“就是亲生儿子也未必做得这样好啊!”
  2008年元旦,张妈妈脑血栓复发住进了医院。一开始没有告诉小王,他们的心里多少还有一些顾虑,毕竟不是亲生的儿子么。那几天又不巧小王外出执行任务。回到连队打电话才知道。领导立即批准他去看望老人。小王怀揣1000元钱刚要出发,战友们又送来了他们捐赠的1000元钱。来到医院后,妈妈激动得哭了,用她那不太灵活的手拉着小王的手说:“孩子呀,我多盼望也像别的妈一样,有个孩子在身边哪!”从未流过泪的小王突然眼圈湿润了。眼前的妈妈俨然就是自己的亲妈妈,小王帮她端水、喂饭,嘘寒问暖,在医院整整忙活了一天,病房里的其他人都为这个忙前忙后的儿子而羡慕两位老人。这时候,医生让补交住院费, 原来,爸爸正为妈妈住院缺钱而发愁呢,小王带来的钱犹如及时雨。
  妈妈出院后,他又和在市里工作的战友联系,为妈妈跑合作医疗报销,让爸爸省点心省点力。报销了一部分医药费后,妈妈非要把钱还给他,小王把钱放到妈妈手上,说:“妈妈有病,儿子拿钱不是应该的么?哪有妈妈还儿子钱的呀?”妈妈流着泪说:“前院老李家为父亲住院花钱,哥几个都吵翻天了,我的命真好啊!”现在妈妈的病情明显好转,不仅能下地走动,还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了。
  今年7月,小王例行休假。电话里听出了爸爸对他的依依不舍。小王决定带着一生中从未出过远门的爸爸去河南老家。把妈妈安顿好后就和爸爸上路了。一路的新奇和激动,使本来话语不多的老爸喋喋不休,小王带着老人家在他的家乡转了整整十天,吃遍了那的地方小吃,让爸爸感受到了一个儿子的亲情,爸爸高兴得跟小孩子似的,一个劲地说:“这辈子,活的值了!活得值了!”
  走进这个家已近一年。这段时间并不长,而王建超和两位老人却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他心里老是惦记老人,老人更是离不开他。
2009年春节,小王提前一个月就为家里置办了年货,备了鸡、鱼、肉、蛋,买好了他们的常用药,又为他们送去一大车烧柴,春节那天,又给他们打了慰问电话,两位老人高兴地说:“这个年过的是这辈子最快乐的年!”爸爸妈妈对这个“兵儿子”也是关爱有加,常常带着自家产的包米啦鸡蛋啦到部队给“兵儿子”开点“小灶”,并且逢人就说:“没有这孩子,我们这对孤老棒子早就愁死了!”

    王雯霞
发表时间:2009年10月20日  发表单位:盘石市幸福工程项目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