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富带后富 共奔小康路
发布日期:2012-09-24 阅读:2796

河北涉县河南店镇岭后村幸福工程脱贫母亲杨素风

我叫杨素风,今年33岁,是河北省涉县河南店镇岭后村人。今天我给大家讲讲我是怎样在“幸福工程”的帮助下,从一个贫困的母亲变为一个幸福的母亲。

记得1997年,我不顾家人反对,与同村经济条件极差的杨彦宁结婚,一间简陋的窑洞就是我们的新房,一亩多靠天收的旱地就是我们的家产,办婚事欠下的两万多元债务就是我们全部的“资本”,还债成了我们新生活的头等大事。

为了多挣钱,丈夫到县城的建筑工地打小工,家务活和农活落在了我一人肩上,尽管我们省了又省,但挣到手的钱除了维持家用外,所剩无几。婚后第二年,女儿出生了,我和丈夫根本顾不上体验初为人父人母的幸福和快乐,由于产期营养不良,女儿吃不上母乳只得吃奶粉,我和丈夫省吃俭用凑钱给孩子买奶粉,有时连买奶粉的钱也凑不够,只能用自己配制的糖熬面糊糊喂孩子吃。在女儿两岁时,丈夫因劳累过度,患上了重症鼻窦炎,因为治疗不及时,稍微着凉或感冒就头疼,根本干不了重活,家庭的重担再度落在了我一个人的肩上,那段时光真是度日如年。父母心疼我,每个月都会给我送来300元的生活费,想到自已身为人母却还要父母养活,我的心都碎了,每次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我都泪流不止。为了生活,我让丈夫在家带女儿,自己到城里的一家饭店当服务员,每天要骑自行车往返40多里路,挣钱不多,身体却累得像散了架。由于整天早出晚归,女儿也因缺乏细心的照顾,常常闹病。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五年!这五年里,我们全家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我结婚时的两件衣服,破了补、补了穿、冬天改棉、夏天改单,一穿就是五年……

“穷则思变”。所有这些心酸,让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出路,摆脱贫困。于是我处处留心,琢磨着干点事情!我开始向靠养猪发了家的表姐学习养猪技术。2005年,村里调整产业结构,把村口100多亩低产老果园规划成了养殖园区。当时,我心里一阵激动,借来1万多元承包了4亩多地,从此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成为进园建猪场的第一人。在长满老果树的荒地上建猪棚,要把一棵棵树锯断、把树根铲走,由于离村远,水、电、路不通,建筑用水全靠人担、车拉。我们在荒地上搭起了简易的工棚,吃住在工地,没日没夜地干。这段时间,我们一家人没有准点吃过一顿饭,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饿极了啃几口馒头,困极了在树底下打上一个盹儿,当时我被累得黑瘦黑瘦的,几乎脱了人形。有一次,我带着女儿在工地干活,突然下起了暴雨,我们母女俩躲进简陋的工棚里,雨越下越凶,淹进了棚子,水都超过了膝盖,棚顶也开始漏雨,我抱着女儿蜷缩在木板撑起的床上,无助地哭成一团……就在我们最无奈最艰苦的时候,村计生协考虑到我是进园区的第一人,也是为了激励我当好示范做好榜样,带动更多的村民走进园区,出资6000元,接通了水、电、路,解决了大难题。猪场一建成,俺就从表姐那里选了10头种猪当成“宝贝”一样饲养,半年后终于顺利产出了100头多头小猪。当时我激动的大哭一场,高兴过后,小猪必须吃价格很高的特制饲料,婆家娘家的钱全用在了建猪场上,同学朋友也几乎借遍了,猪场还没有一分收入,猪场发展再一次陷入困境,全家为钱愁断了肠。在我全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县、镇计生协到村里进行幸福工程贫困母亲摸底调查,得知我的困难后,镇计生协领导当即向镇党委、政府请示,立即把我作为“涉县巾帼建功模范”重点培养。通过政府资助和发动机关干部职工自愿捐资,将筹到的2万元钱送到了我们家里,为猪场救了急。从此以后,县、镇计生协经常请县里的畜牧专家到猪场进行技术指导,帮助解决了饲养技术等许多难题。2006年底,我抓住猪肉价格看涨的有利时机,100多头仔猪出栏,当年赢利3万多元。试养的成功,让我信心倍增。第二年,我新建第二个猪棚,扩大养殖规模,我被有幸列入救助贫困母亲“幸福工程”项目户,5000元的幸福工程贴息资助款又一次帮我缓解了资金紧张难题。经过四年的奋斗,到2008年底,猪场年出栏量500多头,赢利15万元,猪场固定资产总值达60多万元。如今,我用奋斗换来的血汗钱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家里盖起了新房,还买了车,送女儿进城上了学,把父母接到家里颐养天年。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在我的带动下,乡亲们放下顾虑,进园养猪、养鸡。我主动帮助他们规划设计猪棚,免费让他们接水、接电,毫无保留地传授养猪技术,尽最大努力让乡亲们少走弯路。如今,我被光荣地当选为村计生协会员小组长,每到月底,组织养猪户们聚在一起碰头,互通市场信息,交流经验,大家的养猪技术一天比一天成熟,就连临村的村民也到我们这里来学习取经。如今,村里的百亩养殖园区已发展养殖户30多户,年饲养量达1万多头。在幸福工程的帮助下,我终于摆脱了贫困,过上好了日子……“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后,我一定尽我所能,以一个脱贫母亲的责任心和义务,支持带动幸福工程。让更多的母亲告别贫困,让更多的乡亲奔上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