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我国25万名农村贫困母亲依靠“幸福工程”幸福起来
发布日期:2012-05-13 阅读:2889

                                      来源:人口基金在线


   人民网合肥5月13日电(记者李希 通讯员杨健)三十九岁的李冬英是安徽来安县半塔镇罗庄村的一名普通农村家庭主妇,这位衣着简朴的妇女如今每年靠种植葡萄有十多万元的稳定收入,她说是“幸福工程帮助她筑建了幸福”。在李冬英的带动下,罗庄村已经种植葡萄一千两百多亩,并成功注册“罗庄”商标,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为无公害绿色食品。然而就在几年前,她的生活还处在贫困中,全家年收入不足四千元。
   在中国的贫困人口中,贫困母亲是最为特殊的群体,不仅生活处于贫困状态,缺乏文化教育等双重压力,为了家庭,为了孩子,无法离开家乡的她们,才是土地的真正主人,她们需要更多的帮助,从土地的源头脱贫。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葛振江告诉记者:贫困母亲是一个特别值得尊敬的群体,也是一个不屈不挠的群体。虽然她们居住的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生活条件不同,但面临的生活重负却很类似:缺少口粮,缺乏收入来源,享受不到文化教育和卫生保健等基本社会福利。但是为了孩子、为了老人、为了丈夫、为了家庭,她们默默的承受着贫穷与劳累。然而,无论条件多么恶劣,生存环境多么艰辛,她们始终不会垮下,且勇敢面对,甚至一笑而过。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中国贫困地区的母亲!
   母亲不应属于贫困。汇报母爱,帮助她们摆脱贫穷、愚昧和病痛,应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为此,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和中国人口报社于1995年初共同发起实施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该项目主要以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家庭的贫困母亲为救助对象,围绕"治穷、治愚、治病",采取"小额资助、直接到人、滚动运作、劳动脱贫"的救助模式,帮助她们发展家庭经济,脱贫致富。
   二00三年三月,作为革命老区的安徽省来安县半塔镇被确定为“幸福工程”项目点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决定依托幸福工程项目实施,积极推进“生育关怀.幸福家庭”创建,全力帮助计划生育家庭母亲营造幸福生活环境。
   为确保幸福工程项目扎实有效开展,半塔镇挑选十名有责任心、率先富裕起来的计划生育协会会员结对帮扶十名贫困母亲,并制定了“一帮一,共同富”的帮扶计划,安排镇直单位负责人作为帮扶贫困母亲的联络员,负责协调帮扶计划的落实工作。幸福工程安徽省办公室支持该镇八千元幸福工程项目资金,镇财政拿出五千元配套资金,县里又支持一万元,作为帮扶贫困母亲的发展生产资金。项目起动初期,结对帮扶的两名责任人又帮助贫困母亲从银行借贷部分资金,用于发展生产。
   为进一步帮助贫困母亲扩大生产,从二00七年起,半塔镇幸福工程办公室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支持,把罗庄村定位为“信用村”,该村的群众可以从银行中信用贷款五万元,“幸福工程”的救助对象可以信用贷款十万元,这样较好地解决了贫困母亲发展生产所需的资金不足问题。
   “幸福工程”的宗旨是脱贫致富,致富的关键是选好路子,规模发展。该镇幸福工程办公室结合项目村的实际,与被帮扶的贫困母亲共同商定,把发展定位到生产经济作物上来,主要是抓“五早”生产(早地瓜、早山芋、早冬瓜、早西瓜、早佛手瓜)。资金有了,项目也有了,现在就是实施的问题,镇党委不仅把眼光盯在产量上,而且又注重了经纪人的培训和地瓜的价格和销售量,并协调镇直有关部门为贫困母亲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贫困母亲生产经营效率。
   救助贫困母亲,首位的是治穷。镇、村计生协会为了使这十位贫困母亲都能尽快脱贫致富,他们在征求贫困母亲自己想法的基础上,带着她们实地考察研究,因人制宜帮助十位贫困母亲找准了适合自己的脱贫项目。
   半塔镇罗庄村下郢组的贫困母亲黄友燕曾经外出打工过,因想家而哭泣;愁苦过,因家庭困难……当时年收入不足千元的这个经济条件非常差的家庭被列入“幸福工程”救助对象。二00三年,二十八岁的黄友燕在“幸福工程”的帮助下,获得五百元启动资金,抱着试试看想法的她,第一年种植了当地还没有人种植过的“百合”。没有技术,镇、村干部请技术人员来到田间地头对她进行指导;资金短缺,村计生协副会长张文彬拿出三百元钱帮她买回了二百公斤的百合种。经过辛勤的劳作,次年五、六月份收获的时候,两万多元的收入让这个曾经没有丁点存款的一家人乐开怀,黄友燕话语中也透露着一丝“豪气”。经过几年的拼搏,黄友燕家的日子越来越富裕,曾经的穷苦人家变成了种植百合的土专家了,经常还义务帮忙指导同村人种植技术。据当地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黄友燕种植百合的发家致富带动周边一百多户种植百合,面积超过五百多亩,还成功引来外地客商,来此间投资大规模的种植。
   黄友燕介绍说,自己年年都增加种植百合的面积,二00八年种了二十多亩地,其中有十来亩是从同村农户租来的,收入大概十多万吧。算及家庭的收入,两口子咧嘴笑了。据当地的村干部介绍,黄友燕丈夫王建春的弟弟在南京买房子因资金不够,黄友燕一次性就资助了二十多万。如今住在当地还算不错的楼房内的他们,又盘算着在城里购置新房的计划。
   和黄友燕一样,来安县半塔镇罗庄村苏郢组的贫困母亲储长荣被列为救助对象,利用帮扶资金种植了山芋5亩、地瓜2亩,当年收益八万多元,除去开支,还清了五万元的外债。经过八年的滚动发展,储长荣十三亩承包地上全部种植了经济作物,每年纯收入达两万多元。如今,储长荣致富后又帮扶其他贫困母亲发展生产。
   罗庄村贫困母亲苏良娟一无资金、二无致富门路。苏良娟被确定为幸福工程救助对象后,镇党委副书记宋瑞超帮助苏良娟筹措发展资金十万元,种植地瓜十亩,在道路边种植杨树一万棵。该户从二00五以来逐步发展,走上良性循环。苏良娟还利用自己的厨艺,自创了半塔镇“全羊”的特色菜,这道菜在滁州举行的第一届中国农民歌会上,作为与会人员的主打菜,赢得了大家的青睐。如今,苏良娟也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并光荣当选为县人大代表。 
   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贫困母亲严桂兰,救助前,全家四口人仅有两亩地,三间土坯房。二000年,严桂兰在幸福工程的资助下,建起了两座长八十米的蔬菜大棚,种植了芹菜、黄瓜、西红柿、辣椒、豆角等,她和丈夫如同呵护孩子一样,起早贪黑忙碌在大棚里。第二年生产蔬菜二茬,年产量达十八吨,产值三万元,纯收入近两万元,今日的严桂兰已是当地种植业的行家。她还拿出三千元钱帮助两位贫困母亲发展日光蔬菜大棚。随着收入的年年增加,家庭生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盖起的大瓦房成了村里的姐妹们谈种植经验、论市场行情、说幸福工程、唱卡拉OK的聚集地。昔日愁眉苦脸的严桂兰,如今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王孝柏是青海省平安县寺台乡的贫困母亲,救助前全部家当只有两间旧土屋外带两千元债务,一年忙到头,仅够糊口而已。一九九六年八月,王孝柏被列入幸福工程救助对象后,先是用资助的两千元买了四头猪喂养,第二年获利四千元。之后,夫妇俩又瞄上了药材种植项目,每年能获利一万多元。在幸福工程的带动下,如今王孝柏又投资三万元开办了地毯厂,吸收了六十名贫困姐妹进厂务工,为挣钱无门的姐妹提供了一份工作。
   在当今农村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只剩下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孩子形成“留守大军”的现实情况下,基层大力实施“幸福工程”项目究竟有何重要意义?
   半塔镇负责同志这样说:“老人和孩子大多是需要照顾的对象,即使有一定的生产、生活能力,也不可能成为主力军,农村的发展还要靠这些留下来的"女主人"们,她们是各个家庭最主要的组织者、守护者,同时又有着非常强烈的致富愿望。这样综合来看,"幸福工程"就具有其它扶贫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帮助了一个贫困母亲,就等于拉起了一整个家,兼起到了"扶老携幼"的效果。”
   “现在我一年收入有十来万,别人急着出门打工,我在家里还得招工呢,一年光给工人开工钱就得几千块!”黄友燕自豪地说,“没有当初幸福工程项目协议和五百元启动资金,今天的幸福日子我做梦都不敢想!
   据国家幸福工程组委会国内发展部部长刘丽蓉介绍,作为幸福工程救助成功的“幸福母亲”典型,李冬英、黄友燕、储长荣、苏良娟、严桂兰、王孝柏并不是个例。幸福工程实施十七年来,以扶贫济困、回报母爱的深刻情感内涵和具有鲜明特色的救助模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幸福工程已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463个项目点,累计投入资金 8.3亿元,救助贫困母亲及家庭 25万多人(户),惠及人口113万人。“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在扶贫和开发的实践中越来越彰显其独特的扶贫对象和低成本、高效率的扶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