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料加工”开启二女贫困母亲幸福门
发布日期:2011-07-25 阅读:3298
     “石料加工”开启二女贫困母亲幸福门
        孙洪亮报送  黄晓霞修改

  七都镇大厅村二女户母亲彭秀珍的家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两间土泥巴房子,墙上泥巴斑驳脱落,墙体还有些开裂。房子不但破旧,而且矮小,个子稍高的人进去,还得低着头,进去后伸手可触及屋顶。一台石磨,一张木床,一口水缸,一个火炉,这就是彭秀珍家的全部家当。
  见到彭秀珍时,她正和两个女儿在田里插秧。在夕阳的照耀下,彭秀珍扬起黑红的脸膛儿,神情显得很疲惫。她家不仅栽种了自家2亩水田,还把别人种不了的水田捡了几亩来栽种,共栽了6亩水田。尽管光照不足,水稻亩产五六百斤,但一家六口吃还是不成问题,有时候还可卖千把多块钱,地里种玉米和红薯,除去生产成本,家里全年纯收入也就是两三千元。尽管小两口如此勤劳,但除开人情往来和家庭日常花销后,家里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积蓄了,一家四代同堂住土房,全靠夫妻俩种几亩薄田养家糊口,38岁的丈夫林财兴看上去显得萎靡不振,精神包袱沉重。
  生在这个大山里了,生在这个不幸的家庭里,这就是命运。在如此家庭条件下,不认命又能怎样呢?可是现年36岁的七都镇大厅村二女户母亲彭秀珍,偏偏有着不服输的个性。对于自家眼前的贫困,她从来不认命。她相信,通过勤劳的双手、不懈的努力,一定能打拼下一个光明的未来!于是,她除做家务,也下地干活、上山砍柴,还帮丈夫加工石料。虽说石料加工是男人干的活,但秀珍从不怕苦、不怕累,她用柔弱的肩膀协助丈夫坚强地扛起一百多斤重的石料,连年幼的女儿也跟着她下地干活、上山背石。她带着两个女儿,从山上一次次把石料背下来,娘儿仨的脊背磨破了一层皮,在很多个风雨飘摇的夜晚,彭秀珍躲在自家滴答落雨的屋檐下失声痛哭。那凄厉的哭声,在村里传得很远很远。但是到了早上,她又擦干眼泪,继续她艰辛的劳作。彭秀珍只念过小学,但她的信念却很执著,她要让两个女儿上学。她常常对女儿说,只要你们能考上学,妈就是拼上这条命,也要供你们。看着彭秀珍瘦弱的身体,和眼睛里那种坚定的神情,两个女儿的眼睛湿润了。
  彭秀珍和丈夫东挪西借,终于和一位同村人合开了一个石料加工作坊,由于从原材料采集到生产加工,都是原始的手工作业,夫妻俩一年到头的收入仅够维持生计,住所还是破烂不堪,兜里还是空空如也!眼看着两个女儿一天天的长大,家里的开销也越来越大,夫妻俩为不能赚更多的钱而日夜苦恼……最后他们决定自立门户单打独干,可是想法是很好,但缺少资金的现实摆在眼前,开个石料加工作坊至少需要投入5000元钱,手里没钱也是白想。秀珍试着向亲戚朋友借了几次钱,但只能筹到2000元,剩下的3000元还是没有着落;想向信用社贷款吧,丈夫又认为贷款利息太高,风险太大,坚决反对。正在彭秀珍夫妇犯愁的时候,大厅村计生协会会长主动找上门来,向彭秀珍夫妇介绍幸福工程项目,彭秀珍如久旱逢甘雨般向镇计生协会提出了救助申请,当年就被列为救助对象。
  2001年,彭秀珍利用从计生协会领到的3000元帮扶款和自筹的2000元开办了一个石料加工作坊。他们先从外面买进了一批粗石料,经过加工后再转卖给别人,一次就赚到了800元。尝到甜头后,彭秀珍和丈夫重新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他们边扩大规模,边外出联系客户,作坊的效益越来越好,当年就增收了5000元。两年后,彭秀珍不仅盖起了砖混房,同时还新添了热水器、彩电、冰箱等家电。
   “如今我们家的石料加工场,挖掘机、自卸运输车、碎石机一应俱全。从原材料采集到生产加工,全是机械化,既提高了生产效益,又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站在自己向村里承包的石料加工场上,彭秀珍告诉我们,“纯收入嘛,一年也有十几二十万元吧。”
   石料加工成为彭秀珍家的支柱产业,成为她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仅靠出租挖掘机、自卸运输车、碎石机也有不少的收益!谈起本村的彭秀珍,同村人都竖起拇指,说这个女人很能干!
彭秀珍富起来之后,没有忘记当初是党和政府帮助了她,是幸福工程的救助使她走上了致富路,她没有忘记当初的心愿——不但自己要实现富裕,更要让众多的贫困姐妹们共同走上致富之路。她不仅按时将3000元帮扶款归还计生协会,还吸收了5名计生困难户来作坊工作,为挣钱无门的计生贫困户提供了一份固定的收入,帮助这些困难户摆脱贫困。这么多年来,她十分热衷公益事业,捐款捐助、扶贫帮困。
  “幸福工程”不仅给让彭秀珍走出贫困,更是为天下的贫困母亲架起了从贫困走向富裕的“桥梁”。